3. 故事與真實的距離 - 首登 20240622

一個好無養份嘅講法,「作者係取材自自己嘅生活經驗而寫作」。話佢「無養份」嘅原因係因為,無一個作者唔係咁樣,咁點解仲要講?因為作者嘅對手係讀者,讀者大部份都唔係作者,即係從未經驗喺自己嘅生活取材寫作,所以呢種好似作者角度毫無養份嘅講法,喺讀者角度反而係賣點。另一種類似嘅講法,係標榜「真人真事」嘅故事,同所謂「取材自自己嘅生活經驗」異曲同功,但係讀者們一樣受樂。事實上,故事嘅本質就係虛構同真實混合而成,正確嚟講應該係真實嘅體驗以虛構嘅形式表達。比重拿捏得當,就可以說服讀者,反之,讀者無癮,睇唔到落去。唯一可以令故事變成真人真事嘅方法係要將故事擺脫故事,放到新聞、報告文學或歷史嘅種類之內。

無論故事有幾虛構或真實,作者都有將故事說服讀者相信係事實嘅責任,問題係點樣可以達到有水平嘅說服效果呢?喺呢度我想講,本來呢篇我嘅標題係「關於『情節』」嘅,因為我認為,識得思考故事情節就可以增加故事嘅說服力。故事係點樣發展㗎呢?情節係點決定㗎呢?簡單一句,就係基於角色嘅行動動機,呢度所指嘅行動,可以係真實嘅行動,如殺人、講大話、犧牲等,又或者係思想上嘅行動,例如角色面對兩難式,作出選擇嘅思考過程就係角色另一種行動動機。作者將角色嘅行動動機解釋畀讀者聽,就會出現「情節」。

不過,讀者唔係徹底單純咁跟從作者嘅思考模式嘅,如果用嚟解釋行動動機嘅情節牽強,又或者過份簡單,就會令讀作唔相信情節,如果牽強情節氾濫,結論就係一個差嘅作品。成功嘅作品,就係將虛構嘅情節向讀者解釋行動動機得當,令讀者相信虛構情節係會喺呢個故事情況之下發生嘅。要交代一個角色嘅行動動機,有時會需要另一個行動動機支持,層層遞進而家成為一連串嘅劇情,最後成為故事。以「進擊的巨人」為例,故事劇情嘅緊密就將一個個角色嘅行動動機解釋得淋漓盡致,而成為當代經典。

由此可見,一啲對解釋角色嘅行動動機,以至某種特定故事環境出現乏力嘅故事,都係令人睇唔到落去嘅原因。講到呢度,討論點可以伸延到故事創作嘅另一主要元素,「用字」。以後再講。





Instagram: @morironin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