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咖啡的故事: 憶咖啡店裡的二三事(上)
我讀大學時曾在一家連鎖咖啡店工作,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相關的咖啡沖調法,經驗不能說豐富,也絕非新手。不過其實沒有了店內提供的咖啡機、磨豆機等器材,我就與新手無異了,因為機械本身已調控好適當的比例,我要做的不過是煮奶,按按鈕,然後按次序把材料加入杯中。所以我對來請教我咖啡的朋友們一概都推說不懂,這不是謙虛,事實上確實不懂。
咖啡沖調種類已分享過,絞盡腦汁,唯有一些店內提供的小食與茶類可以分享。
Bagel、Scone、Muffin是基本西式小食,每次都賣得不太好,尤其是Bagel,較好賣的是Muffin,但一定有剩。貴一點的有三文治和烤卷,份量較大,當然也較貴,通常客人用作早餐,但因為價錢較貴,通常賣剩。法式小食有Croissant與Croque Monsieur,Croissant香港人常見,點的很多,Croque Monsieur是烘多士夾火腿厚芝士,把Croque Monsieur放進焗爐烘烤30秒左右取出,芝士伴著焦香味濃郁,看上去焦香鬆脆,非常可口。我那時最愛吃的,就是Croque Monsieur,而訪問過所有同事,大多也附和。可惜香港人不懂這玩意,以為是普通火腿三文治,所以大量賣剩,實在可惜。
那麼香港人買什麼比較多呢?芝士蛋糕,我工作時有巧克力味及藍莓味,藍莓味供不應求。而較受女士歡迎的是乳酪及沙律,乳酪較多人買,因為便宜一點。店裡的乳酪除了水果外,還有分開一層燕麥穀類,喜歡的混合而吃,口感豐富些,不喜歡的就把燕麥層丟棄即可,不過就我觀察,所有客人都會混合而食。
上述小食除了三文治、烤卷、蛋糕、乳酪及沙律有保質期外,其他包類即日到貨,售剩丟棄。當然當日完結後員工要吃,無任歡迎,但公司規則表明,不可帶走。當然,私底下帶走一點,經理是默許的,我初時也會帶走一些作宵夜,避免浪費。
為了避免浪費,我提出過晚上減價促銷,嘅減少浪費,又賺多一點。但很快被反駁,原因很簡單,如果固定每晚減價,人們就會等到晚上拾便宜貨,而不會在正常時候光顧了。至於關門後當天食物捐贈,也說不通,因為保質期有限,加上數次轉手,食物被污染的機率很大。所以最好的方法,還是把大量食物往垃圾桶裡扔。雖然浪費,但完全符合商業邏輯。咖啡店的目的始終是賺錢而不是環保。
我必須承認,連鎖咖啡店的Espresso豆是很差劣的,他們的Espresso豆混入少量雲南豆,就更便宜了。聽人說,在哪工作過,就不買那裡的東西。我辭職後也不願再光顧,如果一定要喝,我只喝茶。
茶在咖啡店內是非常少客人喝的,很大機會是不知道,因為很少人會詳細閱讀餐牌,更少人會在咖啡店裡喝茶!那時店內提供紅茶、綠茶、花茶、白茶。紅茶有伯爵茶、英式紅茶;綠茶有雲霧綠茶;花茶有薄荷茶、甘菊茶、洛神花茶;白茶有果莓茶。外國人多點紅茶,薄荷茶味道很怪,不對我胃口,而店內也很少人點,看來大家也不喜愛這怪味。甘菊茶菊花味頗重,但有效紓緩壓力,寧神安眠,我偶遇會點。洛神花茶酸澀,紅紅一杯茶水,顏色討好,女同事教我,女人月事到時喝一杯洛神花茶,有助舒緩痛楚。而我最常點的是雲霧綠茶,雲南產,茶色呈碧綠,味道豐富,最有茶味。
朋友們除了請教咖啡沖調外,也愛問拉花。拉花即Latte Art,傳統的拉花是在Latte上進行的,當然我也在香港一間咖啡店點了杯Flat White然後有拉花,讓我感歎自己跟不上潮流。拉花我是不會的,一來我藝術水平低,二來我很容易神經衰弱,手抖現象嚴重,細緻的處理我做不來。當然基本的拉花知識我是具備的,要有好的拉花前提必須要有好的奶泡,即綿細幼滑,更具體地說是氣泡要幼細,一粒大氣泡也不可以存在。這很考究咖啡師的功力,在把蒸氣棒插入牛奶的一刻就已經決定了奶泡的質量,聽聲,感受震動,這全憑經驗感覺,沒法速成。當然如我一般的新手咖啡師,奶泡質量不足,也可後天補救。把打好的奶泡連勺往桌上輕敲,來回數次,有效消除大奶泡;想要更細緻的調整要用牙籤等小工具把奶泡逐一刺穿。拉花時奶泡太大,會影響拉花圖案,因為奶勺上表面一層奶泡就是奉客杯面上的那層奶泡。
我打奶水平差,拉花水平自然不好,加上手抖,勉強可以抖出一個小白球,然後在白球頂部由上而下一拖,分開白球,就是一個心形了。這是拉花最基本圖案,問題是我手法時靈時不靈,十次只有五、六次成功。有一次有位有一點錢的常客光臨,偏偏由我沖他的Latte,手抖,又加上壓力影響,拉了個大便圖案,我笑著奉客,結果經理一旁陪笑,鞠躬道歉。
我的拉花技巧難登大雅之堂,讓同事們相當頭痛。恰巧一次整天大風大雨,店內清閒,於是便由經理親自指導技巧,他示範了一次,看了我沖調數次後,便讓我自行練習。數小時後我用了店裡二十多支大奶,沖出無數杯咖啡,然後也練不出一杯像樣的拉花。經理看了看淡淡留下一句:「孺子不可教也。」後來有同事安慰我,他們說這店裡的奶勺本不是用以拉花的,勺嘴太闊太鈍,需要多年經驗方可得心應手,而專業的奶勺,往往私人訂做,因為拉花無統一手法,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