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解密:傳國信物》56. 輔仁的願景: 30. 密語
調查組眾人在討論洪仁玕文中所提到的「十六字密語」。
有關密語,依然是宗主任首先帶起話題。這位初見面時極為寡言的人物,居然在這類話題上面卻滔滔不絕。
他用手托了一下金絲眼鏡框,說道:「民間的幫會或者秘密會社,都喜將一些組織裡的秘密訊息編寫在密語裡,然後當作詩歌流傳。因為秘密鑲嵌在詩歌中,彷彿加了密碼一樣,局外人只道是一首歌謠;而只有真正掌握密碼的人,才能夠將之解鎖,取得當中的訊息。
「這類型隱藏式術語,在幫會日常的運作中非常普遍。洪門兄弟身上掛着的『腰牌』,也就是縫在衣服裡面的『證明文件』,就是另一個例子:它是一面正方形旗幟,模仿八卦圖的造型在上面印着隨機的字,而其實裡面則隱藏着一首詩。」
原來宗主任不單只對國際間的陰謀熟悉,就連地下組織的運作也甚有研究。
行伍出身的錢上將說:「噢,情況就好像古代行軍時晚間用的口令,用來分辨敵我,以防敵方滲透一樣。」
列飛回答:「其實以詩歌方式流傳訊息,自古以來中外不同的地下組織都會採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避過當權者的監視。」
耿志剛點頭同意說:「我們重案組的同事在搗破三合會的巢穴後,也曾發現有關幫會切口的相關記錄,裡面的內容都是涉及到幫會的內部事務、各樣策劃等等。」
擁有豐富偵訊經驗的他推理道:「照這樣推想,將傳國璽保存在香港的人,很可能是來自民間的組織。他們想要避過朝廷的耳目,但又不想這個秘密失傳,才用上十六字密語的辦法。」
「可惜在洪仁玕的文章裡,卻沒有交待到底是那十六個字。」專門研究書畫的文雅麗失望地說。
同時也提出她的見解:「若然這十六個字像一首詩歌,那麼在結構上極有可能像《詩經》那樣,四字一句。」
洪仁玕就是憑着十六字裡面的提示,在香港找出傳國璽。但究竟是那十六個字呢?調查組此刻的確是茫無頭緒。
孔武突然發問:「那麼,傳國璽又是何時被洪仁玕帶上南京的呢?」
對於這個問題,侯先生將視線放回手機上:「應該就是下面這一段洪仁玕生平了」:
1858年在理雅各牧師離港期間,洪仁玕得到湛約翰牧師的資助,再一次奔赴天京,這次他終於在1859年初抵達金陵。此時天國內鬨,楊秀清和韋昌輝已相繼被殺。洪秀全看見洪仁玕前來相投,便即時冊封他為「開朝精忠軍師頂天扶朝綱干王」,等同於宰相職銜,總理天國政務。
這位在香港待過的干王,他在太平天國裡的官職也可真是夠大啊。
列飛又補充了洪仁玕離港前的事:「雖然洪仁玕沒有親身參與金田起義,但作為拜上帝會的元老,他對天國依然躊躇滿志,經常希望自己能夠輔助洪秀全。
「洪仁玕在離港赴京前告別諸友之際,便寫下一首名叫《香港餞別》的詩,去抒發自己的志向:
枕邊驚聽雁南征,起視風帆兩岸明。
末挈琵琶揮別調,聊將詩句壯行旌。
意深春草波生色,地隔關山雁有情。
把袖揮舟爾莫傾,英雄從此任縱橫。
「大意是:投靠天王洪秀全一直是他洪仁玕的心願。雖然此去前途未卜,或有險阻,也捨不得香港的朋友;但他意決心堅,為了理想一定要奮勇向前。期望在赴京之後能夠一展抱負,方不辜負練得一身的才學。」
再看餘下的生平介紹:
不久,洪仁玕寫出治國方略「資政新篇」,作為太平天國晚期政治、外交、經濟的綱領。
1864年,隨着洪秀全之死,太平天國土崩瓦解,洪仁玕撤退至南昌時被清廷所捕獲而處死。
看完洪仁玕生平,列飛又說:「其實於1864年太平天國潰敗時,有不少太平軍流落到英國屬地香港,避免清廷的剿滅。可以考證得到曾逃來香港的人物,其中便有:洪秀全的兩個小兒子洪天光和洪天明、大舅子賴漢英、子侄洪魁元、森王侯裕田,等等。金田起義初期,香港的人口才只有三萬多人;十多年後的1864年卻已經超過了十二萬,一下子增多了數倍。」
耿志剛卻問:「天光?天明?」
他又看見太平天國的玉璽上寫着「天王洪日」,於是不解的問:「天王洪日?和洪秀全相關的,有很多太陽、光明之類的符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