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解密:傳國信物》56. 輔仁的願景: 29. 落難香港。焉之非福
程靈式飛快地在網上搜尋有關洪仁玕的生平,半秒間便顯示出數十萬條記錄。下面一條是比較完整的:
洪仁玕(1822-1864年),字謙益,號吉甫,廣東花縣官祿布村人,洪秀全的同宗族弟。道光二十三年(1844年),洪秀全從梁發的《勸世良言》中吸取部分教義,自行洗禮並創立了拜上帝會,而洪仁玕和馮雲山成為首批教徒,並且到廣西一帶傳教。1847年3月,洪仁玕随同洪秀全前往廣州東石角,拜訪美國浸信會傳教士羅孝全(Issachar Jacob Roberts),探討基督教教義。
此後,洪仁玕與洪秀全分道揚鑣:洪秀全先在廣州傳教,未幾便跟馮雲山在廣西經營拜上帝會;並於1850年夏天在金田起義。洪仁玕則留在廣東清遠的私塾裡教書。
錢上將有點意外:「咦?洪仁玕並沒有參加金田起義?」
列飛:「沒有,這也是他引以為憾的事。至於文中提到的洪春魁,則有在這次起義中戰鬥,並且表現英勇。」
程靈式繼續唸下去:
翌年(1851年),洪仁玕欲去廣西會合洪秀全,但當到達潯州之時,才發現太平軍早已移師至永安州。避開清廷連串的追捕後,洪仁玕於1852年4月輾轉抵達香港。從此,便開展了近十年在香港的經歷。
首先,洪仁玕拍伙瑞典藉傳教士韓山明(Theodore Hamberg,一譯韓山文),在香港出版了《太平天國義記》(The visions of Hung-Siu-Tshuen, and origin of the Kwang-si insurrection)。這是由洪仁玕口述、韓山明以英文記載有關太平天國的崛起,然後以印刷品去介紹太平天國給西方世界。
孔武說:「那時港督般咸還沒有北上拜會太平軍。」
文雅麗:「可能就是《太平天國義記》的出版,導致英國政府懷有扶植太平天國的希望也說不定呢。」
後來韓山明因事離港,洪仁玕便潛居在東莞牛眼埔村張彩庭家,在「永培書屋」擔任了一年的塾師。
1853年太平軍定都金陵。同年下半旬洪仁玕從東莞抵港,再次投靠回港養病的韓山明。他並於9月20日在馬禮遜山(今日香港灣仔摩利臣山)倫敦會,接受韓山明洗禮。洪仁玕還授聘為教師,教授傳教士們中文。
宗主任默默數着:「所以,洪仁玕與倫敦會的關係是緣自1853年。」
留港期間,洪仁玕曾多次表明自己欲投太平天國,亦嘗試兩次北上金陵。首先是1854年由韓山明資助,循水路到上海,再後轉金陵;可惜中途為清兵所阻撓,最後被迫折返。
更糟的是,洪仁玕返港後得悉韓山明因病離世。聽說這位牧師在臨終前,仍然深深掛念他的中國朋友的情況。
1855年,洪仁玕透過倫敦會的關係認識了理雅各牧師,並應聘於香港倫敦會。他的職務包括:擔任湛約翰的中文教師、在英華書院公會向學童講授經書,以及協助理雅各牧師將中文經典古籍翻譯成英文。
看到這裡,侯先生說:「洪仁玕這時才在倫敦會愉寧堂活動。為於荷李活道的愉寧堂正是華洋雜處的交匯點,從這裡極有可能打聽得到傳國玉璽的下落!」
耿志剛總結:「這位干王一直擔任的工作,都是傳教、教學、翻譯,等等。看來他是一個智慧型的文人軍師,多過一位戎馬生涯的將軍。」
列飛點頭:「正是。洪仁玕在讀書上的修養,對他來說是優點也是缺點。
「優勢是他能夠替太平天國宣傳、出謀劃策,甚至辦外交。但是致命的是,洪仁玕在軍中威望甚微,比起李秀成陳玉成等武將,尤其遜色,令他處理事務捉襟見肘。
「但也許就是因為他的聰明才智,再可以在香港找出傳國璽。」
孔武問:「那麽洪仁玕是如何找出傳國璽呢?」
列飛:「根據洪仁玕文中所講,他是憑着香港流傳的一首『十六字密語』,找到了收藏傳國璽的地方。」
錢上將:「十六字密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