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想: 理解、運用、創造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為甚麼世上一般大眾總是佔大多數呢?一些具備「天才特質」的人例如物理學家卻不多呢?更深一層地問,為何出名的人這麼少呢?就像物理學教授也絕不是每一個都出名,有劃時代的貢獻的。這些可以讓我們從「掌握知識」方面把人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只能「理解」,而沒能「運用」的人。這類人對理論知識可以理解,但更多的是很快忘記,因為日常的生活早就透過工程師和發明家將「知識」、「理論」轉化為各種物品。人們只需要使用就夠了,不需要真的明白物品是如何運作的。結果,人們當然不會去運用自己理解得來的知識。久而久之,很可能連理解的能力都會減弱。
第二種則是能「運用」知識的人。他們不但能夠理解,更能好好的記得各種知識和例子。因此,可以說大部份記憶力較好的人都能較好地運用知識來解答問題。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就是考試。大多數人都批評考試只不過是考慮人的記憶力,是「鬥背書」而已,根本沒有真正考量學生的能力。不過,人們也應該清楚,其實大部分的人都是一般人 (正如我也是一般人),能力沒有如此的不同。反而,一個記憶力更好的人能夠「見識」更多不同情況下會出現的問題,然後記住解答。儘管他們在面對新問題、新情況時會措手不及,但因為他們能記住以往的經驗,就更可能得到解答。
最後一種則是能「創造」知識的人。這類人不一定有高強的記憶,但卻有高強的思維與創造力。他們可以從原來的知識中得到全新的理解,這未必是因為他們有能力記住以往的一切問題的解答,而是因為他們能夠從問題中自行找到一種「新的解答」。當然,這種「新的解答」並不是指能夠提出一個全新的解決問題的方式,而是指他們能夠獨立地看出解答問題的方法。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種人是真正具有創造的能力。也正是這群人,為人類知識的增加作出了最大的貢獻。
但是,人類的社會難道只需要「創造」知識的人嗎?如果是這樣的話,人類的文明會到達這種程度嗎?其實,人類的能力可能確實沒有太多的差別,但能力的面向卻是天差地別。沒有各人的支持,就算有人能創造知識,也沒有人能夠實踐知識。如此一來,知識也就變得沒有實用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