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歷史系列:晚明的餘暉-明朝最被低估的名將: 13
在李成梁閒居京師十年後,朝廷再用李成梁鎮守遼東,這時的他已經76歲。
基本上過了法定退休年齡,什麼情況要再度起用一個老人家為將呢?
就是這個國家無人可用的時候。
在李成梁退休後,遼東在短短十年之間,居然換了八個總兵官。
其下台程度之快,讓人驚訝,猶如走馬看花,平均每人上任一年多就下台。這一點我們香港人則驕傲得多,我們的特首是打死也不落台。
十個總兵中,大多都被人革職而走,除了一個戰死,我們一會介紹他。
而李成梁到遼東後,馬上就會明白朝廷為什麼要他復出。
因為遼東,一片頹垣。
事實上,這個敗象是李成梁也有份造成,但同時,遼東經歷不少事情。
第一件事就是,鄰國的朝鮮操起傢伙打仗,日韓大戰。嚴格上來說,這不知能否算是戰爭,因為當一方是被另一方「禁住嚟打」時,這不叫戰爭,這叫欺凌。
由於朝鮮久經太平,戰備和作戰力太不堪,國土幾乎全失,急向大明請救。神宗決定支援,這就引發後世聞名的萬曆三大征之一,萬曆朝鮮之役,或是日方所叫的文禄之役,或者韓方所叫的壬辰倭亂。隨便,反正就是一個名字。
關於這一場戰爭,詳情可以到石田巴打他的POST追看,這裡就不詳述。https://lihkg.com/thread/108838/page/2
這場戰爭的對遼東的影響,第一,軍隊骨幹主要是由遼東軍團組成,配以全國各地調動的軍隊,由李成梁的兒子,遼東指揮同知東征提督李如松所領軍。
李如松,字子茂,李成梁的長子。
話說,李成梁替他的兒子改名都有一個特點,全部都是樹木。
如松,如柏,如楨,如梅等等。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李如松,大概無人會質疑他不是李成梁的兒子,因為他跟他老爸同一樣性格,同一樣的技能,喜歡衝鋒陷陣,喜歡搗巢。
所以他就是十個總兵中,唯一一個戰死那個。
李如松帶的是遼東軍團的精銳,即是他的家丁,就是李成梁和李如松的私人部隊。
先前說過,在那個年代,將領很喜歡將衛所的士兵,或是自家召來的健兒變成自己的家丁,家丁成為獨立的武裝部隊,不是隸屬朝廷。
有一說,在碧蹄館之役,李如松的家丁損失慘重,大概死了數千人。
因傷亡人數各執一詞,除日方說死兩萬擺明是他們上數學堂沒有認真聽書外,大概明軍的死傷應該在數千至數百。
一場打了六小時的戰爭,損失幾千人是合理的估算,但問題我們記得,李成梁建立的遼東鐵騎,也只是幾千人。
我們暫時難以準確地得知,到底李如松的家丁,實際損失幾多。
但東征贊畫主事丁應泰就曾總結:「自有東事以來,遼兵陣亡已逾二萬多。」
第二個影響是錢和糧食。
打仗是一種極度燒錢,而並非經濟生產的行為。每一個士兵每日的食糧,馬匹的食糧都是錢,還有武器呀火藥呀的消耗,每一分鐘都在燒錢。除非你打的是日本二戰那種侵略戰,目標是奪取經濟資源,能以戰養戰,否則你一場仗,就燒去天文數字的銀兩。
現在還是為別人守國土,吃力不討好的戰爭。
後世也見證著,崇禎朝怎樣兩線作戰導致國家破產。
軍隊是大明派來沒問題,按道理朝鮮提供軍糧也很正常呀,但當時朝鮮的經濟已破產拿不出,最終首當其衝,還是遼東負擔大部分的軍糧。
用大明的士兵,還有大明的米飯,去為朝鮮恢復國土。
不要說,遼東本身也遭受幾年的天災。
萬曆二十一年,本來遼東就遭大災,但將士畢竟不能沒飯吃,朝鮮又無米,結果運14萬石糧至朝鮮。
第二年,又運2萬石。
後一年,又合運遼東遼、金、海、蓋、復等十個糧倉共16萬石米到朝鮮。
隨戰事的擴大,糧食需求更大,去到萬曆二十六年,遼東就要負責30萬石糧食到朝鮮。
連糧也是一個問題,沒有飛機,只有人手,問題是遼東到朝鮮的陸路,風雪交逼,如此龐大的貨物,惡劣的天氣,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支撐。
「平壤之役,遼民之死於運輸者十家而九。」
不會單一場萬曆朝鮮之役,就造成遼東衰落,但對遼東軍集團和經濟有一定的損害,就是必然的。
因為還有更大的原因導致遼東衰落。
遼東來了一個人。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高淮,在遼東無人不曉。
出名有許多方法,其中一種叫遺臭萬年。
高淮,職位是:礦監稅使。
FB:
https://www.facebook.com/coooooolicec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