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三國: 雛龍之戰篇 : 第十六章 - 不倒帥旗
雛龍之戰篇 : 第十六章 - 不倒帥旗
夕陽西下,曹操吩咐關羽張飛的馬步兵去預備大軍的退路,和作好斷後的準備;與此同時,徐榮那邊響起了撤軍的信號,前方的徐軍步兵已經停止進攻,後方一排排的騎兵則緩步向兩翼推進,看陣勢該像是在為撤退的步兵作掩護。曹兵見狀,都大大地鬆了一口氣。
「曹將軍,敵人步兵在退,騎兵卻仍在緩緩前進,難度妄想要單以騎兵進攻?」曹操皺眉道:「按道理,騎兵出擊的最好時機已過……我雖不知先前徐榮為何沒有出動騎兵,可能馬匹太累吧,還未回復過來,但現在天色已漸黑,騎兵看不到地上的……不好!」曹操猛然想起一件事情,立刻神色驚懼,大聲呼喊道:「叫張飛的騎兵回來右翼迎戰!快!其餘的人,馬上在左翼列陣,防禦騎兵衝擊!」
曹操說完這些話後,徐榮步兵仍在退卻當中,但果如曹操所料,左右翼騎兵在沒有任何進攻信號,沒有任何呼喊聲下,靜悄悄地加了速,從兩翼推進!
日落後,進攻的騎兵是看不清楚守方在地上佈置的障礙物,所以先前華雄才提議要在日落前出動騎兵;但徐榮在開戰前已親自在陣前巡視過一遍,看到曹軍在休整時未能騰出人手在地上設置防禦,所以他從一開始便定計,要把騎兵留到最後一刻,也就是曹兵最為疲累和最易鬆懈的時候。
身為主帥,曹操是疏忽了,不過他本人從早到晚都在指揮,由於大部分人都缺乏實戰經驗,大小事情都需要他親自兼顧,沒有片刻休息;不過在戰場上,不管原因是否值得原諒,疏忽就要承受惡果。
斜坡稍稍減慢了徐榮騎兵速度,張飛及時趕回右翼應戰,雙方還未交鋒,一輪勁箭射出,但這次不是張飛軍射殺敵人,而是他們被華雄軍射得人仰馬翻。
由於天色漸黑,曹操在所站的位置,根本看不見箭矢在遠方的右翼空中飛過,但當他看見張飛的騎兵還未交戰就倒下,馬上醒悟過來,立刻瘋了般向剛被派去左翼的步兵狂吼:「有弓箭!舉盾擋箭!」
經過了一整日的廝殺,曹操手上能調動的都是殘餘部隊,左翼步兵中不少人只能舉臂護頭,或是兩個人躲在一個盾排下;瞬間另一支徐兵飛騎已經接近,箭矢隨時射出。
曹操正疑惑為何左翼步兵還未受到箭攻,舉頭一看,登時駭得心膽俱裂,數不清的亂箭從高空朝著他所在的位置落下;曹操剛欲舉起盾排,左臂已傳來劇痛,曹操中箭了!
其實徐榮部隊的弓箭也不算很充裕,所以一直藏著不用,等到意想不到的一刻,才去射曹軍一個措手不及;若非雙方距離還遠,曹操肯定已被射成刺蝟!
曹操知道停留在原地是死路一條,便吩咐眾人舉盾散開;很快,第二輪箭矢飛來,在曹操頭上越過,曹操不但沒有鬆一口氣,反而嚇得差點跌下馬來,因為箭正在向帥旗那邊飛去!
身負帥旗重任的裨將軍鮑韜,經常有兩個護衛跟在身邊,可輪流執持重甸甸的帥旗;現在到了退兵的關鍵時刻,當然是由鮑韜親自持旗;他們數人都是初次參與這類大型戰役,此刻都在全神貫注地等候曹操的撤軍命令,忽然看見箭矢飛來,急欲舉盾遮擋,不幸為時已晚,一名護衛身中數箭,立時倒斃,另一護衛的座騎中箭受驚,把人拋下馬來。
西涼騎兵在射擊曹操時,是以他所戴的主帥頭盔為瞄準目標,本就不易命中,射過一輪後,對方有了防備便更難得手;現在則有一支又高又大的帥旗作箭靶,準繩度當然大增。
一支,兩支,鮑韜瞬間已中兩箭,猶幸他身上穿著的是曹操特意為他挑選的胄甲;鮑韜知道自己目標太大,鐵定逃不了,便當機立斷,沒有策馬逃逸,反而從馬上下來,把旗穩固在地上,身子挨近馬匹;此時倒地的護衛已飛撲過來,鮑韜大呼道:「一手擋箭,一手挖地!」於是二人各騰出一隻手來,在旗桿旁邊狂挖;他倆心知,下一輪的亂箭很快就會飛到來!
三支,四支,五支,鮑韜身上又中了三箭,雖然盾牌擋了大部分的箭,但對方騎兵距離已拉近,除了準繩度相應提高,也能把箭從不同角度射去;沒多久,護衛大叫一聲倒地,背上已多了數支箭。
六支,七支,八支,九支,鮑韜心知自己時候無多,正欲把旗桿移到挖好的洞裡,雙臂傳來劇痛,竟使不出半分力氣來!鮑韜心慌了,他知道帥旗若跟著他倒下,那全軍軍心就會渙散,在大亂下撤退,必然會遭到無情的屠殺。
他恰巧看見曹操從遠處向著他這邊奔來支援,鮑韜腦海中竟浮現出一幕小時候的片段:那一年他大約六歲,曹操將他抱起來後,雙手伸直,把他高高的舉在半空,他則哈哈笑地拿著一根短樹枝,卻怎麼打也打不到曹操的頭……
鮑韜驟覺痛楚消退了,一股莫名的氣力湧到雙臂,鮑韜把沉重的旗桿舉起來,安然插在洞裡,帥旗不會倒了!
第十支,這是鮑韜能感覺到的最後一支箭,鮑韜怕自己下墮的身軀會推倒帥旗,便把身移開,倒在地上,舉頭看著,大大的「曹」字在隨風飛揚……
參考文獻:
《三國志魏書卷一武帝紀》: 太祖爲流矢所中
《三國志魏書卷十二鮑勛傳》裴注引《王沈魏書》: 太祖與袁紹表信行破虜將軍,韬裨將軍……汴水之敗,信被創,韬在陳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