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出娘胎,就開始經歷不同的挑戰。


嬰兒期間,對未知事物的探索,是好奇,亦是挑戰。

牙牙學語,嘗試用啼哭以外的方式表達自己意思,是突破,亦是挑戰。

到開始上學,面對班房,面對群體生活,是跳出個人框框的挑戰。

上小學,升中學,如何善用方法和技巧讀書爭取好成績,是技能上的挑戰。





到了高中,上大學,確定志向,朝目標前進,建立情侶關係,無一不是對自己踏出未來步伐的挑戰。


進入職場,不論任何工種,面對工作,同事,上司,同行,競爭對手,多如繁星的挑戰接種而來,足以令人透不過氣。


一旦建立家庭,養兒育女,家務瑣事,維持生計,又是一項一項的挑戰。






直到勞碌半生,換來生活安定,兒女成材,正好將腳步慢下來,享受人生之時,怎料到會因某些原因,對原本熟悉的東西,要重新認識,重新嘗試,重新學習,這樣的挑戰,又會作如何感受?


想到自己經歷的幾個剪影:


讀書時,與同學在個別學科爭一日之長短,有時落後,有時超前,將學科測驗與考試視為對自己的挑戰,雖然各不相讓,幸好都屬良性競爭,無損當年友誼。


告別學習生活踏進職場,於多年的銷售生涯中,無論是面對個別客戶單獨推銷,還是面對群眾積極招徠,憑經驗與觀察,去捕捉對方或群眾內其中那一閃即逝的購買意欲,加以游說並落實,賺取佣金同時,亦包含戰勝挑戰的那份滿足感,游說過程越艱辛,滿足感越大。特別是於商場店舖,大型展銷場地,與路經而感興趣遊人的互動心理遊戲,洞悉其瞬間意念,以對應手法提昇其購買慾望,促成交易,一場一場的身心角力,就如一場一場的挑戰,成與敗,就在一線間!!






到懷著"回饋病人"的心,以手術癒後不久的狀態報讀課程,畢業後多番申請職位,等候期間,接觸到保險行業,學習另一套的行銷模式,到最後獲得取錄,投身病房工作的那段時期,天天都是未嘗遇過的挑戰,憑藉信念,堅持,守住初心,經歷無數考驗,及後未能通過試用期,繼而轉任醫療機構私人護理員,再於一年後就讀夜間中醫課程,期盼以自己學識貫徹信念,三年後因制度改變,自知未可圓夢而被迫放棄。期間經歷一次又一次挫敗,心情雖起落數番,仍勇往直前,接受不同的挑戰,以自己的倔強與不屈個性,跨越重重障礙,面對未知的未來,從沒一刻感到畏懼。


到十年前,因自己一次迷失,背負著對親人的歉疚,無意間開展健康儀器示範員的生涯,學習令客戶於一秒間落實購置貴價儀器改善健康的銷售技巧,在那時沒有底薪,收入不穩定的日子裡,連吃一個飯盒也覺得很奢侈。為了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一個客戶就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生活迫人的壓力下,要從容的面對客戶,利用其家居環境,配合技巧,務求落實交易,當中,運氣佔三分,其餘則依靠自己的拿握,這種今天未能預知明天的挑戰,如今回憶起來,仍令我感慨良多。

數年後,未知是巧合還是預定,有機會重回醫院工作,在工廠模式運作的部門,每天學習不同的工序,接受不同的工作安排,到後來派往手術室工作,要適應新環境新工序,更有每天每時突發的衝擊,無日無之的遇上,全是未可預料的挑戰,幸好憑主動,合群,聯想,再加上一點默契去應付過來。


今天的我,一早醒來,吃過早餐,步往鄰近的公園散步,以往沿行人斜路往上跑如履平地的我,現在要放輕腳步,留意速度,不能讓心跳加快,由斜路再爬十多級的螺旋梯級來到球場,一級一級的上,感覺尚可。在場邊來回踱步,不時坐在長椅歇息,務求令心跳平伏,呼吸暢順,再向上進發,經一條約45度的斜坡到達體育館,作為對下週回歸崗位的一個小小鍛鍊。


一直往上行,照樣的放輕步履,留意著呼吸及心跳有否因重心改變而不期然加速,一步又一步的到達體育館前,呼吸比之前雖略快,猶幸未到不適階段,環繞體育館向前行,一大群長者正跟隨傳統中式音樂練習太極,但在我看來還不如多年前那部有關太極的劇集主題曲那麼配合: 旋律柔中帶剛,歌詞表達恰當,閉目細聽,一招一式畫面盡在腦海呈現,若我他日修習,必然以此曲作導引,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繞過了一圈,面前有一條更斜的路通往網球場,評估過現時狀態,應該可以再往上進發,嘗試給自己處於現階段的越級挑戰,隨斜度增加,足踝開始作出投訴式的輕微痠痛,但我深信仍可向前行,心跳隨之略為加速,胸口亦有少許疼痛,仍屬可承受程度,如剛才一樣,一步一步的往上行,和身旁健步如飛的長者相比,我的確弱得可以,,不過若要這樣比較,那些終日臥病在床留醫的,豈非更差?  一想到這,人便沒那麼介懷不時刷身而過的目光了。


幾經辛苦,最終來到了網球場,從這裡望向山下的體育館和球場,心中莫名流露一份成功感,就像已經戰勝了病魔一樣,即時舉高雙臂再向外伸展,閉目來個深呼吸,然後回程。


有道: 上山容易下山難,落斜雖比上斜輕鬆,但亦不可掉以輕心,步履不能太輕,以免失重心滾下斜坡,亦不能太重,以免舉步難行。此時,我想到了太極的剛柔並重,於是嘗試穩住重心,在沒旁人攙扶的情況下,一步,又一步的緩緩向下行,有點形同柏金遜症病人的步速,結果用了比平時慢了兩至三倍的時間回到球場,這時明白到,完成挑戰,並不一定代表能力的提昇,好像如今,要接受並適應如此的身體情況,坦然面對,亦是跨越這場未知結果挑戰的最基本要求。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