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煩悶,唯愛看「吃」。

用來解口癮的書首推唐魯孫。他的隨筆是來台後緬懷過去之作,聊聊文房四寶,談談舊時風物,似古董、鼻煙壺、京戲之類,但寫得的最多還是食。饞人說饞,雖然道君子遠庖廚,前朝遺老不屑於下廚(不知老人家他私下會否顯露兩手),但魯孫先生有辦法把煮法、掌故、味道等等融為一體,形容得活靈活現。我想他一定很愛北平,才會把帝都不重視外相的餐點闡述得口水直流。

相對於唐魯孫的博雜,梁實秋的《雅舍談吃》可就樸實得多。以家常飯菜入文,其中最貴的魚刺火腿之屬,白領勒緊褲頭,三五七年內總有機會去品嚐,因此想像其味並不算難。他寫食的時候亦懶得去扔書袋,我只講我知道的事就是,比如母親煮的濃香核桃酪,或者妻子菁清愛吃的黃泥螺。

然而實秋先生畢竟文風克制,彷彿是用冷眼去看,外冷內熱,滋味點滴在心。這時候就需要汪曾祺的熱去調和。有人說他是鄉土作家,因此他所寫的食同樣充滿泥土味。現代的都市人追求名牌、名廚、名氣、名店,雖然衛生標準很重要啦,但或者只有真正的食家,才會追求「原生原味」。不時不食,故鄉的草根味承載的不但是回憶,還代表從前那一份天然無激素和化學添加劑的味道。牛奶是牛奶,魚就是魚。禮失求諸野,現在大概只剩日本某部分職人仍然保留這種頑固作風。

蔡瀾是最敢吃的美食愛好者──天曉得潮州人是否天賦異稟,對吃尤其執著(我媽也是祖籍潮州),同時亦是最敢開口講的多棲作家。先不提他曾經在蘋果日報執筆的往事,蔡瀾半生(用「半」不用「一」,以示蔡生仍然在世)祟拜豬油,認為走豬油的菜式和糕點不好吃,「橡膠蝦」和失去本味的養殖魚不好吃,三文魚是連日本人都不會用來做Sashimi的魚,要入門就由吞那魚開始──世風日下,當代仍然保留古韻、追求本色原味追求的香港‧真‧食家,可能碩果僅存只剩蔡生他一位。先生的文筆,絕非時下openrice食評能夠拍馬追上,所幸近年他在Youtube開設頻道,聊解思古幽情。希望蔡生健康長命,繼續為我們講飲講食。





在九九藏書網裡,古清生寫吃的書有很多,無奈一直對不上自己電波。大概因為紅色味道太濃,影響了食慾。食色性也,娛樂當前,何苦勉強拖政治落水指東道西?

現代人寫食更是五花八門,《孤獨的人都要吃飽》看餓了,《一個人的粗茶淡飯》是滿滿的台灣味,從《食經》+《消失中的味道》可以發掘出老香港的古早情懷(「情懷」這詞兒還真用濫),讀到好吃的時候,內心同時遺憾:吾生也晚,荷包又窮,可惜沒有福分去吃上一口。

日本人寫日常,依稀比華人更覺細緻一些。「記憶的味道」內容如題,全是作者森下典子對過去飲食的回憶。印象最深就是蛋包飯。在物資缺乏的年代,普通一盤蕃茄醬炒飯已經是人間美食。「豬油撈飯」未曾試過,但是「豉油撈飯」是我的童年大事。而且光拌飯不過癮,趁嫲嫲忙碌,縮手縮腳偷入廚房飲豉油,最快發現蒸魚的熱豉油其實更香──兒時的快樂就是這麼單純,現在的孩子還能感受得到嗎?

野島剛先生是日本記者,他的《野島剛漫遊世界食考學》是食記也是遊記,所以讀起來輕鬆有趣。

《宮女談往錄》雖然是歷史讀物,但每每讀到「吃雞吃鴨算粗吃了」,數家珍一樣抖出一連串菜名,莫名其妙就覺得肚餓,比起乾隆的御膳菜單看起來更加吸引。然而敗家如是,難怪大清會亡。





童年經常大台重播的《中華一番》,年紀愈大愈無印象;《多謝款待》是目前最喜歡以食為主的連續劇,芽以子體現的正是食貨精神;《美味關係》當年貌似看哭(反而主題曲一直記得);《深夜食堂》是最棒的電視雞湯,而《孤獨的美食家》是最好的餐廳指南;《西洋骨董洋菓子店》和《天國餐館》包裝一流,可惜食物淪為配角;《大長今》結合宮鬥宅鬥成長和美食,令人對韓食告韓劇食指大動。總的來說,雖然自己愛看與吃有關的電視劇,但比起夾雜人情冷暖的故事,我更喜歡簡單明快的美食紀錄片,比如《舌尖》第一季。

安東尼·波登的《波登不設限》和《未知之旅》就非常好看。可惜斯人遠去,廣陵散絕。

我亦很愛安德魯·格雷厄姆-迪克遜主持的紀錄片。說藝術史已是一絕,配上美食更是欲罷不能,寓教於樂。

《美味大挑戰》是從野島先生的書中看到的介紹。能令資深記者念念不忘的美食漫畫會是怎樣子的呢?果然,有滿滿的美食,故事亦挺溫馨的(不過在男主角跟父親關係破冰後開始變得無聊),十分期待每回介紹各地物產。有趣的是漫畫夾帶說教私貨,但正因如此,才令我警覺當世身邊的確滿是食物添加劑和污染、絕種的事。部分環保人士可能無法愛上《美味大挑戰》,因為這套漫畫是支持捕鯨食肉,甚至用上好幾回來描述反捕鯨人士和中立旁邊者如何臣服於美味的鯨肉底下。

《食戟之靈》被大陸ACG迷戲稱《春藥之靈》,雖然畫風很好,食物也很好,但過分誇張的畫面敬謝不敏,所以後來沒有繼續追看。或者某日會補完吧!





相反《地獄廚房》我很喜歡。王道的廢物廚師成長記,蛭魔妖一似的惡德男主,可惜不知是否腰斬了,久久沒有更新。

《殺手餐廳》是看了電影的介紹,最後看的卻是漫畫。蠻特別的題材,甚至有洋蔥(沒錯,就是指「意外殺死老大養的狗後,被逼跟女殺手養娃,撫養成人後奉命殺死出人頭地的養子,但因為萌生親情所以心甘情願被養子反殺」那一回。)。看太多溫情脈脈、勵志向上,偶然來劑冷門暴力向洋蔥蠻好的。

《為食神探》亦是推薦的漫畫,少見的推理x美食。

即使是文學,我亦樂於尋找食物的蛛絲馬跡。《紅樓夢》和《金瓶梅》是必讀的,它們分別代表清朝書禮貴族和明朝土豪的飲食文化。何況撇開飲食,這兩本小說的人情內容足夠重讀十次。

張愛玲說,「聽見我姑姑說:『從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個吃。』」但認真看完,我只記得沈瓊枝這個女子,連中舉的范進亦印象模糊。

《十全食美》是第一部我喜歡的美食網文。

《窈窕珍饈》開頭不討好,沉悶,寫勾心鬥角不刺激,但後面讀到前夫倒追、女主堅強自立,又覺得漸入佳境。

在芸芸Youtube網紅中,「KIKI&May」和「阿星探店」是目前仍然追看的。好在他們表達自然,不似收錢辦事,不好吃也會照說出來,而且有本事把食物拍得很吸引。「有口福」雖然也很好吃,但總疑心是假的超現實。但誰能抵抗肥肉和芝士的澎湃誘惑?





其實綜觀而言,鄉愁和時間才是美食的最佳調味。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