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山在哪裡?

假設遠古時代全球只有一塊大陸、一座山,猶太聖經稱它為伊甸園,那麼伊甸園的特徵,將有相當多地方跟崑崙山吻合:
  1. 中國《河圖括地象》曰:「崑崙山為柱,氣上通天。崑崙者,地之中也。下有八柱,柱廣十萬里,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十洲記》曰:「崑崙山有紫翠丹房」;《拾遺錄》曰:「崑崙山密雲房,東西千步,望之如丹霞」。
  2. 猶太聖經《約伯記》:「上帝將北極鋪在空中,將大地懸在虛空,天的柱子震動,因他的斥責驚奇。祂以能力攪動大海……」《創世記》:「當挪亞六百歲……四十晝夜降大雨在地上。洪水氾濫在地上四十天、水往上長、把方舟從地上漂起。水勢浩大、在地上大大的往上長、方舟在水面上漂來漂去。水勢在地上極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沒了。」
  3. 印度古老傳說:「須彌山聳立在大地中央,山峰直插雲霄,峭壁上有寶石,山上住了天神和阿修羅,是座美妙的寶山。有一天,天神和阿修羅找來大蛇舍沙幫忙拉動曼陀羅山,以攪拌乳海,為要提煉出永生甘露。過程中大蛇舍沙因過度用力導致口出煙火,煙火昇空成烏雲,並下大雨。此時曼陀羅隨龜王沉入海底,山上眾生落入海中,蛇再度因劇毒從口中湧出毒汁,匯成大河,快將眾生及眾神都毀滅之際,濕娑為了拯救眾生,把毒汁吞下,頸部因而變青。」


綜合上述三個古老民族的資料,我們先假設「崑崙山」是聖經中懸在虛空的「大地」;印度傳說中的「須彌山」是以突顯「伊甸園」作地標的大地;「曼陀羅山」則是上帝把亞當趕出伊甸園後的須彌山。簡言之,崑崙山、大地、須彌山和曼陀羅山,全都是同一座山,同一塊土地,只是各民族著眼點不同,所以衍生出不同版本稱呼。在這個假設下,我們將可以把全球 (包括歐洲、日本和波斯等地) 遠古傳說串聯起來,歸納出一個史前真相。

給崑崙山一個時代定位:有關其記載,從《山海經》到《淮南子》等古代官方文獻都曾獨立提及它,即崑崙山是古老文獻的主體,而非一種修辭手法,是一座曾經獲得古代學者廣泛認同存在的山峰。偏偏從來沒有一份記載談及誰人對崑崙山有過親身遊歷,即古人認同崑崙山的存在,卻從未被文字時代的人踏足過。若一座存在於文字時代的聖山,總有人會去親身遊歷,然後以第一身身份加以描述,反之若只有數據和資料作客觀記載,說明崑崙山在文字時代已成為歷史,在文字時代中己消失於世上 (倉頡造字後的文字時代約公元前4700年)。
問題是一座「柱廣十萬里」的超級聖山,因何一夜消失?答案是大洪水。即7000年前挪亞大洪水,將整座崑崙山夷為今天的七大洲。 古老文獻對崑崙山特徵的描述,將有助證明崑崙山是被大洪水所毀:





《河圖括地象》「崑崙山為柱,氣上通天」,是寫實描述,與天界奇觀無關。「山為柱」是崑崙山被海水長年累月切割侵蝕而成的地理形態,「氣上通天」則指霧氣昇騰,都是自然現象,非神話,所以《拾遺錄》中「望之如丹霞」,是指崑崙山具備如廣東丹霞山柱狀特徵,且山上有綠林,山腰有被海水切割侵蝕留下的橫紋,橫紋寬度與水位下降速度有關,一般上百年。相對因陸地上昇造成「望之如丹霞」的可能性較低,因地殼運動通常不穩定和短暫。

「望之如丹霞」與大洪水有何關係?地球誕生時有水,後來水中物質因引力聚合成地,地因重力成為地球核心,反之水因引力流向地心,導致水位下降;水位下降使大地露出水面,水位繼續下降,高出水面千米的陸地開始失去海水承托 (浮力),同時大地底部露出水面的地方被海浪拍打和侵蝕,千年歲月下,大地 (崑崙山) 終於被雕琢成柱狀,因此「下有八柱,柱廣十萬里」,是指崑崙山底部四方八面都是柱狀。「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也是描述因海水拍打和侵蝕崑崙山底部形成的地理形態。

上重下輕的崑崙山 (須彌山倒三角的形狀) 是構成大洪水來臨的地理形態。「柱廣十萬里」的底部因海水侵蝕開始變得纖幼和脆弱,無力承托整座崑崙山的重量,最終出現崩塌,當崑崙山下塌海面時,便成了上述「曼陀羅隨龜王沉入海底」的印度傳說,「沉入海底」就是洪水漲上陸地。

崑崙山墜海解體後成了今天的七大洲,浮在海面上的大地 (崑崙山) 繼續下沉 (包括我們今天認知的海底也向地心繼續崩塌和下沉,即海底下的海水溢出於海底之上),其實崑崙山自創世以來都在下沉,但下沉速度在7000年前開始放緩,因為崑崙山下崩後,平鋪在海面上 (平面浮力強於柱狀),尤如今天我們認識的陸地是平坦,不再是「柱」狀。有趣的是7000年前,正好是挪亞大洪水的日子,地質學家認為地球在6000 – 8000年前發生過大洪水。

大洪水的過程為何?當崑崙山下崩墜海時 (曼陀羅隨龜王沉入海底),海水湧上大地 (崑崙山),就是大洪水,後來大地因浮力上昇,大洪水在40天內退去 (大地上部份地區會出現水位下降和上昇的漣漪現象)。





有關大洪水的描述,可參考古印度傳說和聖經:首先,大洪水非來自連場暴雨,而是「龜王 (大地) 沉入海底」,是上帝斥責「天的柱子」 (中國稱天柱為不周山,即崑崙山:是被共工在一氣之下撞斷,使天崩塌,後才衍生出女媧補天的故事) 和攪動大海所致。

如果讀者是唯物主義者,姑且把神話部份剔除,剩下內容將是大洪水和崑崙山的史實版:須彌山 (或初期崑崙山) 位於全球土地中心 (大地中央),山峰高度數千米 (山峰直插雲霄)。直至有一天,發生了超級海嘯 (攪拌乳海),山崩地裂使地幔裡的岩漿從火山口噴出 ( 蛇口出煙火),濃煙和暴雨隨之而來,這是曼陀羅山 (即亞當被趕出伊甸園後的須彌山) 崩塌的描述,最後出現全球陸沉 (龜王沉入海底),陸沉使海水上漲掩沒大地,就是大洪水 (匯成大河),及後洪水退去 (濕娑把毒汁吞下)。

繼而把神話部份從聖經中剔除:約7000年前,即大洪水以前,大地因水位下降而處於離水平線1000米以上 (上帝將北極鋪在空中、山峰直插雲霄) ,大地那時被海水被雕琢成柱狀的高山 (須彌山倒三角的形狀),其頂部因水培植出叢林、平原和伊甸園 (紫翠丹房) ,有一天,發生超級地震和海嘯 (天的柱子震動----崩塌,因上帝的斥責驚奇。祂以能力攪動大海)。海水從海底噴出到天空,再灑下成為雨粉,維持40天 (四十晝夜降大雨在地上),水位持續上昇,直至淹沒大地 (崑崙山)。

上述兩種描述來自兩個古民族對遠古祖先代代相傳的口述事跡,即挪亞大洪水的傳說,說明崑崙山從誕生到崩塌的過程,其「柱廣十萬里」的遺址就是今天七大洲的全部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