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散文: 中學生與中產
(牛虻繪)
有同學會將溫書時候,變得凌亂的桌面拍照分享。對我而言,這是崩口人忌崩口碗,但他們的動機在於尋朋友的Like,互相打氣扶持也不錯。然而部分照片裡綠色女人咖啡紙杯握於手上,唯恐你還看不清楚,更文藝地吟一句:「喝一口Starbucks,疲勞盡消失。」他既倦意盡消,搏like 便是其次,咖啡方為主。從前我不懂這有什麼好炫耀,直到曾俊華近日為自己所屬的階級下了明確定義以後,我們便恍然大悟:同學喝了咖啡,便不只是一位中學生,而昇華成半個中產了。之於階級劃分,祖宗馬克思曾點出原則:生產關係決定社會關係。然而中學生少有參與生產,又沒有收入,通常都只會以家境去劃分基層家庭、中產家庭、富裕家庭等。幸好曾俊華又將中產重新定性:「中產人士不是以收入設限,而是生活形態。」
是消費模式決定生活形態嗎?藍色雪糕店中穿著短裙坐在高凳吃著廿幾蚊一小杯雪糕的學生妹、提著Starbucks 杯在自修室走來走去的肥仔、甚至pre-mock 期間跑去看Andy Warhol 畫展的毒男,他們便全都是中產。如此,我們不難發現,沒有工作入息的中學生竟成為了中產消費的參與者。
由中學的開始,中學生被輸入教材的同時,也被教導「中產」這生活形態的美好。「入左U你就唔洗咁辛苦捱地盤啦!」老師家長藉著描繪「中產」這美好的圖像來誘導學生努力讀書,甚至老師本身也有著中產的消費模式,身穿時尚的衣服在學校走來走去。中學時期是價值觀發展的重要階段。無論學生家境如何,老師和家長也向學生灌輸這套鼓勵學習的價值觀。連基層家庭的父母會告訴兒女自己的貧窮是「讀書不成」的懲罰。富裕家庭的父母也會告誡子女要拿學位,否則會成為被嘲笑的執絝子弟。中產,是努力讀書的應許之地。似乎只要勤奮好學,就可以成為醫生、律師、中環人,享受中產的生活。
在教育中創造了對中產生活的嚮往以後,商家又將「中產」從將來的工作生活化為從中產消費中能夠達到的境界。他們將購買商品化為「閒情逸致」的表現,使到學生不等到將來大學畢業,只要現在進行中產消費就可以感受中產生活。所以買文具,我們不會去文具店,而是去標榜簡單潔淨的無印;喝咖啡,即使我們買的只是外賣咖啡而非利用咖啡店的環境去工作,我們也要買Starbucks;吃雪糕,不可以吃宜家或麥當勞的廉價,只有去藍色雪糕店吃按克計價才是味道的追求;想看一本書,也不會去圖書館借或者去普通書店買,總是去誠品書店……
我所身處的這一代年輕人,可以成功爭取擱置國民教育科,不過恐怕很難脫離中產消費的引誘。這句話又可以找到典故。話說大概當日佔領政總的時候,有熱心人為學生義工送上每人一杯Starbucks。熱心人大概想將最好的送給不辭勞苦的學生吧,但最好的竟然是Starbucks?我校有一班精英班(最少他們自以為精英),有天小息每人捧著一杯Starbucks 從班房走出來。原來老師為他們送上每人一杯Starbucks。老師大概想將最好的送給不辭勞苦的學生吧,但最好的竟然是Starbucks?而對於中產商品的嚮往,也隨觀察中產在生活形態中對中產商品的推崇在我心中建立起來。
不知道十年以後,用Facebook(假如Facebook尚在)的時候,又看到什麼樣的光景?有些人會將工作時凌亂的桌面拍照分享,加上對老闆同事的幾句咒罵。香港朝九晚十的辦公室生活壓力極大,我完全能夠體諒。然而我又看到我的舊同學了,他的照片中還是一個綠色女人咖啡紙杯握於手上,又是一句:「喝一口Starbucks,疲勞盡消失。」舊同學喝了咖啡,便不只是一位文員,而昇華成半個中產了。然而,即使昇華作「成個中產」以後,咖啡就沒有苦味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