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城中學,香港數一數二的讀書名校。

這間中學裡,幾乎沒有任何課外活動,有的只有學生自發的幾個研討會,和科目學會而已。

啊…還有不得不提的那個。

一年一度的那個,盛會。

那只有一個普通的名字而已:聖誕聯歡會。





這個聯歡,卻是全校同歡。

全校會在禮堂集合,往往坐無虛席。而每個人坐好之時,禮堂的台上不再會是校長那自以為鼓勵性,讓學生們好好學習的廢話,而是一個個千挑萬選的表演。

時間有限的關係,每個界別頂多只可有十至十五個人或組別入圍,兩個界別分別為:歌唱(不論人數)和才藝表演。

a capella、獨唱、合唱…任你再多花式,只要是開口場而沒有其他特殊表演的,皆歸納在歌唱組別。

才藝表演則包含所有形式的表演,基本上不是唱歌就是歸於這裡。





香城中學人數高達四位數字,枯燥的校園生活更是讓大部分學生都對在這天一展所長有興趣,因而紛紛報名。

除了人數競爭以外,還有一個近乎絕望的機制。

「寧缺莫濫」。

每個組別最多十五個節目,已是最多才華橫溢的學生的一屆創下的記錄了。近乎每一年節目都不出十個,十個為上限。

歌唱組自有千秋,每個學生之間以可達到的最高超的唱功以及精挑細選的樂曲互相競逐,而許許多多的人都有唱歌的習慣和喜好,少不了一場鬥爭。





而才藝表演組也不容易,難點在於每一項歌唱以外的項目都歸納在此。於眾多形式的表演當中,突圍而出,絕非普通表演可勝。

亦因如此,每年的聯歡會都使觀眾有新的驚喜,從不悶場。

由於禮堂空間不足,中一同學無法參與這個盛會。他們會在班房度過這一天。
.
三年前

聯歡會當日,每個人都心懷期待地坐在禮堂設好的座位上,想看看這次又有何新花樣。

平常講座用於投影教材的投影機,此刻投影出了當天的表演次序。

每個組別有著各式各樣的名稱,什麼「BigBAM」呀、「少男時代」呀…名稱各有千秋,人們見怪不怪。

倒是有一個讓每一個人都瞪大了雙眼的項目。那是第一個項目。





「piano solo」這是再簡單不過的節目名稱了。

令人驚訝的是,表演者。

「1B 李承希」。

不容許參與這個盛會的中一,此刻竟然身為表演者入圍。

「佢重讀架?」
「上年冇見過佢wor。」
「Form 1?」
「真係未見過wor!」

一時之間,禮堂裡議論紛紛。





「大家好呀,又到咗一年一度既…」此時,主持開腔。

經過一輪介紹後,使眾人詫異的表演者,李承希從眾多座椅之中走了上台。

一個身高不足米6,理著「薯仔頭」的男孩低著頭步出。

緊張的他,甚至在禮堂的樓梯上腳步一個踉蹌,差點摔倒。

「哈哈哈,個Form 1師弟好可愛呀!」人群中一個女生道。

李承希步上台,走向鋼琴。

哄鬧的禮堂在李承希坐上琴椅的一剎那變了個樣。





氣氛…改變了。

李承希一坐上去,低著的頭不知何時已經抬了起來,那頭蓬鬆的頭髮已經向上推了起來,露出自信的神情。

竊竊私語的人們瞬間靜了下來。

第一個音,如玻璃落地一般,砸了下去。

清脆,毫不拖泥帶水。

高速,間隔精準的和弦隨即跟上,再來了一次沉重而輕巧的低音。

Rachmaninoff的prelude in G minor。

台下的人鮮少有人認識這首歌,卻已經被他的過人技巧給震撼。





在第二段收結後,第三段的第一個音:三個G後重音,接了middle C的重音,和左手的C2重音。

緊接的,是左手反覆的八度八分音符伴奏。右手把本應是快速一拍跳音的雙音音程變為拍半連音,配搭腳踏,使聲音連貫,竟不遜色原作—Beethoven的pathetique,第一樂章。

在三個小節之間,被兩個本應皆是第一拍的重音打亂的拍子恢復正常,並接上pathetique的樂段。

緊接著皆是pathetique的內容。

然後,結束。

台下不曉音律的人被男孩出色的演奏技巧給震懾,稍懂音律的人則為那精彩的轉換,連接起兩首樂曲的樂段驚詫。

掌聲雷動。

這天,這個薯仔頭的男孩在眾人心裡留下一個「鋼琴家」的形象。

這是一個傳奇的開始。
.
一年後的同一日。

去年的中一也升到了中二,得以進入禮堂。

他們並不知道李承希去年曾參與表演。

倒是去年在的,都認得李承希這個名字。

「piano solo—2A李承希」熒光幕上,排在第三個的一行字。

所有人心裡都有了個底,知道他的表演肯定有著不錯的精彩程度的保證。

李承希從人群步出,事隔一年,正值發育期的他已經飆高了十幾cm,已經170了。

他開始彈奏時,沒人知道那是什麼歌,甚至認為那是他的自創曲。

過了二十幾個小節,李承希故意保留的一段原作樂段透露出了樂曲的身份。

Nocturne in C sharp minor—Chopin

之所以無人認得出,只因樂曲的開始太過奇怪。

那是…快速的跳音琶音。

Presto。

速度、編排皆與原作相差甚遠,只保留了主旋律。

台下的音樂老師對此並不感到滿意。像是把原曲的悲傷硬生生扭作了歡愉,太過生硬了。

再彈下去,她才發現自己太過膚淺。

之後的樂段聲音竟經由李承希的編曲變成了一首完完全全的快板…而那樂聲…竟令人如此覺得歡愉。

李承希早就察覺到了這首歌作為歡愉的樂曲的潛力,花了不少心思編成這首樂曲。

不懂音律的人只感受到李承希那出色的感染力,使舞台上下都渲染著彩色的感染力。

稍微認識音樂的人,以至音樂老師這種可謂稍通音律的人,感受到的卻是那編曲及創作的才能的可怕。
.
一年後。

「今年唔知佢會做啲咩呢?」饒有興致的男學生問旁邊的朋友道。

「邊個?」

「李承希囉!」

事實上,他們仍不知道當日的表演者名單。

但幾分鐘後出現的熒光幕印證了他們的想法。

但這次…李承希不止出現了一次。

「piano duet—3A李承希,3A劉海欣」

「piano solo—3A李承希」

這煽動起了全場的情緒。

那個鋼琴高手,居然還玩起四手聯彈,能叫人不期待嗎?

先來的是四手聯彈。

劉海欣在上台前朝李承希點了點頭。李承希並不擔心,只微笑回應。

上台時,只見李承希又高了差不多一個頭,已經米8了。

那首歌是…不死傳說。

當然,那是對香港的年青人來說。

原曲應該是Melissa。鋼之煉金術師的OP。

李承希對動漫並非特別沉迷,只不過兒時常在某電視台看過鋼煉,那首廣東話的OP:不死傳說倒是成了他心中的經典。

這首歌適合以四手彈奏,第一是因為原曲聲部多,第二是半搖滾的風格適合鴻壯的聲音。

李承希巧妙的編排使得這首歌脫離了旋律與伴奏的框架,反倒像是經典時期會有的複調織體,旋律在左右手之間交替。

整首歌更添生氣,反映出歌詞那種打不死的不羈精神。

接下來,是李承希的獨奏。

劉海欣自己走了下台,舞台上剩下李承希一人。

一開始,便是眾人熟悉不過的旋律。

這是…卡農。

卻…不全然是卡農。

那是經由李承希精心改編,轉過調的Canon in D minor。

曾有一個傳說指原作便是D minor,唯第一次公開演出時,演奏廳裡的人受歌聲感染,有的奪門而出、有的從二樓跳下、有的甚至拿出利器自殺。自此,作者把悲傷的D minor,改為歡愉的C major。

D minor版本的樂譜沒有流傳後世,難以聽見這感染力超群的作品,對李承希來說是一大遺憾。於是,他決定自己編一首。

不是單純的轉調,他把節奏更加歡愉化,增加不少跳音與琶音,以獨有的演奏技巧帶出刻意的快樂之情。

比直接的悲傷更令人感到悲哀。

自己的悲傷無人能懂,或者說,無人願懂。不想影響任何人的自己掛著笑臉過活,卻掩不住那笑容的生硬與虛假、以及那最深處的悲痛。

李承希做到這個感覺,用他別出心裁的編曲以及與之配合的演奏手法。

這次可謂李承希最精彩的一次表演。

事實上他從中一到中三的表演,沒有一次令人失望,每一次都是「目前為止」最精彩的一次。

他一直在進步著、改善著、突破著。

香城中學,有著一個人人皆曉的人物—李承希。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