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這是人類的定義嗎?

「我思,我故在」 [出自 勒內·笛卡爾]
那麼,過度思考算是什麼?

人類的思考總會在理性與感性之間遊走,不論是多麼理性的人也好,總會有一絲對於感性的嚮往。

只是一瞬間的感覺足以把隔絕理性的堡壘破壞。





教育制度之下,所有人也會根據社會的定義而進行有預測性的行為。
譬如走路時你會留意別人眼睛望向的方向而決定走的路線,你沒有留意是因為這已經成為了每一日常規的動作。

但是只要那一瞬間的錯誤,就能把一切的理性行為變成無法預測的行為。
這亦是為什麼我對人仍然保持有一定的恐懼,因為你無法預測那行為所造成的影響會有多大。

* * *

每個人的行為都必定有其進行的原因。
「被討厭的勇氣」之中提及的阿德勒就提倡了社會動機與意識思考的強調更甚於性衝動本能與潛意識的歷程,簡單來說就是你貧窮只不過是你自己無法成功的藉口,只不過是自我合理化自己失敗的原因。





星座亦是一項挺有趣的話題。
初次接觸時沒有思考過,感覺這一切是否都是星座所決定呢?
巴納姆效應正正解釋了星座、占卜等等的影響力。

一次又一次的研究使我對人了解更多,可惜,研究所得出的結果造成了更多的問號與矛盾。

這一切又是為了什麼而活?
金錢、權力、女人?





反正我也不知道。

我再次翻開《人間失格》。

致鬱系小說向來是我喜歡的類型。

小說中的葉藏從小就發現自己的格格不入,自己沒有一般人的感受,為了追求社會化,為了像個正常人,為了追求好的評價,他異常地在意別人的眼光,他隱藏著自己的真實情感,戰戰兢兢地自虐似的以丑角的角色討好對方。雖然他想融入這個社會中,被揭穿的恐懼卻隨著欺騙的次數增加,成為一個無法令別人負擔的重壓。他所看到的社會是多麼虛偽、詭異的一個虛假世界,無法融入的絕望,在矛盾、迷惑、自我厭惡之際,讓他不斷逃避、沉淪。在喪失自我的絕境後,他只剩下一副空殼,連自己也看不去,最終走向自我毀滅的悲劇。 [參考:痞客邦neverland0125]

殘餘的理性把我從小說中抽離,
回到現實之中。

這本書不禁會令人感受到自己過往所逃避過的事情,自己曾經所戴上名為欺騙的面具。

面對著自己的黑暗面,這一切也變得灰暗。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