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世界】: 無法逃避的虛妄
活在理性的國度,用理性來預測自己的成果,最後無情的落差激發出荒謬感。接下來,讓我們審視一路所講的理性,是否真如理解一般?它根基如何?用理性角度處世,這個理性又是如何被建架出來的?
想像我們人生的開端,呱呱落地,對世道一無所知,第一個意識,可能是喘不到氣,有人拍打即感到疼痛,一哭,便吸入第一口鮮氣。然後,餓了,有人餵食,覺得溫飽,心一下子安定了,細眼張開,想看清她是誰。
漸漸長大,牙牙學語,對世界仍然所知甚少,媽媽指著一個移動中的大箱,逗我們跟著說:「巴...士!」我們逐個逐個詞語學習,詞語等於事物。我們開始認識身邊的人,知道媽媽溫柔,爸爸嚴肅,爺爺奶奶都很疼我們,但其實又不太清楚大家的關係。我們上學了,課室裡有個「權威」叫老師,讓我們認識更多詞語和世界的事物,也要學懂與同學相處,慢慢將自己融入群體之中,建立人與人的關係。我們也開始分辨是非善惡等問題,甚麼是「乖」,甚麼是「曳」,父母老師都會教導我們。
到這裡為止,活在A型世界之中,使我們感到安全、溫暖、黑白分明。我們每認識一件事物,彷彿在內心都打上一根樁柱。越來越多的知識,越來越多的樁柱,為日後要在心中築起一座「理性堡壘」奠好地基,然後可以在裡面安然地生活。理性的建立,全憑點點累積知識,加上道德觀及是非分辨能力的學習,我們一邊安全和溫暖地躲在堡壘中,一邊籌劃自己光明的人生。
然而,當我們學習知識及事物時,往往是過於簡單及隨便。舉一個日常生活的例子,我們常接觸的Wifi。「有Wifi」代表可以用隨身電子工具與互聯網接通,而且不需要消費付錢的流動數據。出門遠遊,抵達酒店,連阿媽都識問:「有Wifi嗎?」我們亦善於尋找Wifi的蹤影,只要在手機一搜查,自然「有幾個Wifi」,揀選一個不需要輸入密碼的,回答「同意」條款,輕鬆上臉書、玩手遊、查股票價位等等。
試試問一下身邊的人,知不知甚麼是Wifi?不少人會很有信心地回答:「知。」但細心一想,Wifi無色無味,不辨大小,其實我們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總有幾個在附近。它收發訊息不著半點痕跡,卻非常有效率。我們對它絕對信任,連銀行戶口的私人密碼也靠它傳送到伺服器,沒半點猶豫。可是,我們懂得用Wifi,並不等於知道它的原理。它的科學技術、演變、認証效能、覆蓋率、相容性、網絡安全性等,我們都一無所知。再想深一層,它對次世代網絡社交文化,共享文化或對電訊公司盈利的影響,我們沒半點研究。我們真的知道甚麼是Wifi嗎?
類似認識Wifi,在認識許多事物的過程中,我們往往簡化了該事物原有的性質及內涵,只單純地記下其外觀或功能,就當是認識了。有人覺得這樣沒甚麼大不了,反正只要懂得如何使用就夠。沒錯,我們不必知道Wifi的原理也可以接駁得到互聯網,但當遇上接駁問題不懂解決,甚至乎不適當使用而令私隱外洩,其實根本是用不得其所。更深遠一點,我們以錯誤的認知來和事物建立錯誤的關係,而錯誤的關係也使我們做出錯誤的行為。正如前文《理性迷局》所講,缺乏對「山」的真正認知,令我們不懂建立「人」與「山」的關係,引致到做出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
除了簡化知識之外,有時候,由於我們的理解力和掌握力不足(尤其是在孩童年代),將事物的外表或效能誇大或減少,把一些無關的概念加進去,甚至將原有的概念曲解。我們未必是特意這樣做,反而是一開始就對事物理解錯誤,或錯誤的假設卻得到理想的效果,讓我們以為假設是正確的。
就這樣,我們用來興建心中理性堡壘的樁柱,其實都是打得不夠深的短樁,又或是被蛀蝕了,只要根基不夠紮實,將來在上面所建的堡壘,無論外型何其壯觀宏偉,也只會是空中樓閣。
這裡並不意圖建議要改革現時普遍的學習方法,只想提出由嬰兒時期開始我們學習事物的方法,的確有所不足,而這缺憾基本上是沒法避免的。要在非理性世界尋找居所,我們必定會建構出一座理性堡壘,而由於我們傾向簡化世間的事物及理解能力不足,這堡壘的地基必定有結構性的缺憾。我們唯一可以做的,是在做出更多錯誤行為或遇上危難之前,盡早搞清楚這些缺點,做好心理準備。
若果一路相安無事,又沒有外來挑戰,活在堡壘中,自我感覺良好,完全沒有問題。可是,一旦有不如意的事情發生,就會好似短樁工程遇上地震一樣,終究經不起震動,輕則影響結構安全,重則全數倒塌崩解。我們計劃好的事情不能完成之餘,連那份安全感都會隨即陷落。「理性堡壘」不再安全和溫暖,光明的內心世界頓成黑暗,並不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