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恆產者有恆心

《孟子·滕文公上》說:“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恆產,長期恆久佔有的財產。 “恆心”,指有堅定的仁義之心。意即人們擁有一定數量的私有財產,是鞏固社會秩序,保持社會安寧的必要條件。

空穴來風,未必無因。世代矛盾愈來愈激烈,社會分化,出現二元對立,這一切是否真的是九十後的錯?九十後真的想天下大亂嗎?我不能代表九十後,但我至少認為,每一代人都希望自己有更好的將來,有更好的生活條件,以此為目標,九十後也是如此。九十後向上流的機會幾乎被壟斷,知識而不能夠改變命運,更需要機遇,遺憾的是,我們缺乏資源,經驗和經歷,上一代不放權,我們更本不能突圍而出。在這背景下,我們年輕一代看未來看得太悲觀,九十後的心態是既然我已不為所用,不如及時行樂。我們之所以很容易沖昏頭腦,是我們眼界所限,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缺的不是什麼生涯規劃,而是我們的對來的憧憬,我們不知道自己做什麼,九十後就好似沒有靈魂的軀殼,等待被填滿,而不是自己賦予生命的意義。

最更本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恆產’。我認為古人的智慧到現代都是很值得我們借鑒的。孟子的恆產論,我是十分認同,我認為社會之所以分化,動盪全部是因為我們這一代對生活感到不如意。雖說我們這一代的教育水平比上一輩高,可是權名利色之心,人皆有之。我們不是聖人,做不到視錢財如糞土。殷海光先生提出的《人生的意義》確立我們必須滿足生物邏輯層才能進一步昇華,但我們連最基本‘家庭’的感覺都沒有,為何我們還會擁戴這些上位者?現在香港不論是年輕一輩還是九十後都面對置業難的問題,香港地少人多時不爭事實,可是樓價節節上升,年輕一輩都想脫離父母,獨立居住,可惜這困境已變成一個社會問題,大部分人都覺得置業難,而且政府都措手無策,政府不希望樓價下跌太多,導致香港資產變得便宜,令到市場萎縮,經濟面對通縮。因為最終樓價要下跌多少才能讓市民負擔得起?沒有人能定奪,撫心自問,現在普通私樓都叫價500-600萬,下跌一半,即250-300萬,3成的首期,即是75-90萬。現在的九十後大學生普遍薪金都是一萬五至三萬,試問要多少年不吃不喝,年輕人才能置業?起居飲食,柴米油鹽,日常的花費已經是年輕人一大問題,買樓置業更對我們生活質素構成嚴重的影響。

九十後經常都久病不懂存儲,胡亂花錢,過著'奢華'的生活,經常出國旅行,去日本,台灣,韓國等,當有錢時候就選擇消費,重來不會為將來打算,以備不時之需。的確這類九十後是存在的,但我相信只是少數。事實上我們九十是否真的與教育局所言,缺乏生涯規範?筆者認為不是,我與數位朋友細談對未來看法,成家立業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是一個人生的必經階段,然而工作的薪金追不上物價的升幅,所以我曾問他們:“你將來如何置業?”其中一位朋友反問我“買車上樓是否已經變成一個奢侈品?‘





我一番沉默,不知所言。他跟著說:‘現在的樓價如此昂貴,與其存儲上樓,做一輩子的樓奴,不如有空去旅行,放鬆一下心情,享受生活。’他的答案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但引起我的沉思,我想起佛家的一句說話:“萬般帶不走,唯有孽隨身” 錢財只是身外物,說得簡單一點,我們死後一無所有,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錢掙來都是用來花的,買樓綁定自己一生,沒有三十年時間,都難以離開樓奴之列,不如將三十年的時間好好玩樂,否則到晚年連玩樂的體力都沒有了。

我發現正正是這種心態,直接導致香港今日局面,沒有恆產,九十後不會擁戴政權,沒有利益,更不會主動配合政府的施政,相反一旦傷害到自己利益理念,更來一個魚死網破,因為九十後已經什麼都不剩了,除了空有一個軀殼和一些學而無用的知識,已經沒有再輸了,因此我們比任何一代的人都不羈,也看得比任何一代通透,既然心中已沒有希望,對未來沒有憧憬,還需要害怕失去什麼呢?否則我們在這富裕的社會,學童為何自殺不斷?是否真的因為沒有生涯規劃?我想到的回答是,我們不是缺乏生涯規劃,而是我們看得太清晰,明白自己沒有什麼未來可言。

有恆產者有恆心,我相信這種思想已經透過基因刻在我們的骨子裡,當每一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物業,他們就會努力工作去維護自己的利益,相反,九十後或者年輕一輩,一來肩膀沒有太多的重擔,二來看不見未來,三來已經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再輸,在這情況下,不計後果來一個魚死網破,社會將出現斷層,未來的九十後一旦得勢,社會的分化將日益嚴重。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