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想: 至人的用心
莊子很早就洞悉人痛苦的原因,就在於人總是在分化事物,認為有「我的,不能給你」,或是「不是我的,怎麼辦也沒所謂」。但事實上,這些事物都沒有甚麼分別,在大道的面前都齊一的。因此,人如果能夠將內心的心思放下,自然能與大道一同,精神進入自然之中。
莊子提出了至人的心境,或許能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帶來一些啟示。莊子在《應帝王》中云:「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至人」和莊子所言之「真人」、「神人」沒有太大分別,都是代表了莊子眼中,已經感悟大道,與大道、自然齊一之人的境界。至人的用心就像一塊鏡子般。鏡子會照出一切在其身前的事物,但只會如實反映。鏡子本身是不會對任何人、事、物有喜惡之分,而是把一切「如其所如地」照現出來。
因此,莊子認為,人的內心應該像鏡子一樣,不主宰、不迎接,如實反應而不加以隱藏、分別。人面對世界,為何會痛苦呢?就是因為人們一接收到事物,就馬上把它吸收在自己的內心中,為它加上好惡的標記。好的、人就千方百計地想得到,內心的激動久久不能平息。不好的,人就為其感到厭惡、噁心、憤怒,內心同樣是沒有停止的可能。
人的精神不斷與外物相交,在以為自己是世界事物的主宰時,其實也就在不自覺中被這些事物控制,以致「哀樂不能止」,連人自己的精神都不能停下,最後只是身心俱疲。
莊子認為,只要人可以把內心當成鏡子一般,「使用」事物而不是「佔有」事物;事情來了不喜樂、事情走了也不憂傷,就能真正「勝任外在的事物使用而精神不受損害」。這也就能「勝物而不傷」,亦即是莊子所說的另一句「物物而不物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