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何要得到知識呢?現代社會是「知識型經濟」,人人都認為知識就是力量,但知識的現代含義和其一開始的用處肯定有所差別的。我們不可能同意近幾百年來的工業社會與以往的農業社會,甚至一萬年前的原始人生活沒有分別。亦因此,知識如果起源於原始的人類,那麼人類需要知識的最根本原因也應該從當時人們的生活中尋找。
 
我們應當想像,人類這個族群在未進入分工、農業社會之前,其實是身處在一個非常危險的環境的。因為人類選擇發展直立行走和大腦,所以身體絕對是沒有其他生物一般能承受外界的侵襲。人類一方面又要面對猛獸,一方面又要面對自己脆弱多病的身體。人要如何保存自己這個物種能夠存活下來呢?其中一個要求就是「穩定性」。
 
因此,達爾文提出的「適者生存」,其本質即是「穩定者生存」。如果一個物種在面對不同環境時都能保持穩定的存活率和生育率,這物種就已經是非常成功了。人類長久以來就一直採取穩定的生存方針,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農耕的出現。人們在任何的天氣、季節都有足夠的食物,不再依賴外在環境,這就是其中一個最穩定獲得生存條件的方法。
 
但是,穩定性不可能憑空出現,不然,開玩笑的說,世界上各個物種都應該一起進入農業社會了。如果只有人類能夠如此地生存,那就說明人類具備某些必要的事物。那就是知識。
 
知識代表人類對外在世界事物的總合。人類透過歸納法,嘗試找出有甚麼因素能推動生存,又有甚麼因素會使人類失去性命。透過知識的不斷累積,人們就漸漸得到愈來愈「穩定」生存的方法,就可以保存物種了。一個簡單的設例,原始人采集果子時發現一些紅色的果子總是令人吃完後肚子痛,於是就得到一個基本的知識:「紅色的果子會令人肚子痛,不應該吃。」雖然人類可能因此錯失了其他紅色而又可口的果子,但在物種的存活面前,更應該採用「安全至上」的知識方針以保護整個族群。
 




以上就是知識起源的一種可能性。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