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克果所言的「削平」是對現代社會一大批判,亦與尼采一同開創了存在主義哲學。之後,另一位著名的哲學家海德格就提出了「一般人」這個概念。
 
所謂的「一般人」不是罵人的話,也不是哲學家自命清高而創出來的名詞,而指利用這來代表大部份人的心態和生活方式。海德格作為齊克果以後的哲學家,如果說齊克果的時代是工業革命成功的時代,那麼海德格的時代就是真正的現代社會,和現在沒甚麼區別。也因此,海德格眼中的「一般人」也比齊克果所看見的多了一些東西。
 
但首先,海德格指出人是「內存於世」的(being in the world)。一個人不可能獨立於社會與他人,這樣只也會讓人失去自己。相反,自我必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存在。每個人的自我其實都有著他人的參與。但正如齊克果所言,人們一方面以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紛紛強調自我,卻不知自己那些價值只是社會上眾人的共同點,大家都跟從潮流而活。這就是「一般人」的出現。
 
「一般人」有三個特點,分別是「削平」、「好奇」、「遊離」。
 
「削平」正是齊克果所言的那個概念。人們失去了沉重的生活,也同時壓平了一切價值。在這種「平均狀態」中,人們都沒有了熱情,紛紛以為自己非常理性,可以按部就班地理解世界。每個人都想著自己的生活獨一無二,於是在交談時不斷用無意義的字眼來覆蓋底下那一成不變的生活。人人都急迫著要表達自己,用著「我覺得」、「我認為」、「我同意」之類的話語,卻不知當一直說著「我」時也正代表了人的「自我」是多麼空虛。現代人總是滔滔地說「自己」說過不停,但卻從來沒有領會「聆聽他人」的可貴。
 




「好奇」則是因「削平」而來。在一般人的「平均狀態」中,一切事物和價值都是可理解、可壓平的,於是人們自然地對自己的生活(並不是他人的生活,盡管在存在主義哲學家眼中,自我與他人的生活實在沒有甚麼不同,但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的生活是最特別的)感到無聊而需要新的事物來刺激。人們唯有不斷找尋新奇的事物以打發自己的空虛感。由於人們只是為了心理上的滿足,所以沒有耐性自我存在的真相,因為這太費神,太困難。他們多半只能隨便地觀看電視節目,娛樂周刊等等,因為這些正是人不需花費心神,卻又可以提起人的興趣,甚至符合現代人的「自我增值」風氣。人們不關心事物的真相或本質,只要求得到一些「新知識」,好讓自己和他人有交談的話題。當彼此互相發表自以為是的言論,逐漸便產生一種「公眾意見」現象。一般人其實沒有自己的意見,而是受著“公眾意見”所擺佈。人們都以公眾意見作為自己想法的依據,並且總以為正確。

正如先前所說,人們的自我總是需要他人待認同方能得到。於是,每個人都力求合符社會規範,以免自己成了異端,並緩和自己和他人的差距。但當人們發現自己落後於人時,又害怕自己失去了獨特性,因而花費心力去趕上,甚至無端壓迫他人來抬高自己。
 
結果,「一般人」永遠在「迎合他人」與「抗拒他人」之間不斷「遊離」,既不能真心與人交往,又不能離群自處。人們根本沒有一個真正的「自我」,不過是面對不同人就擺出不同的面孔罷了。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