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認為萬物皆是緣起而有,因緣和合而生。事物背後其實是由不同因緣而來,當中沒有一個「我」在。事物不是獨立自存,稱其為「無自性」,故曰「空」。人如果想要從人世間得到解脫,就必須要看清世界「緣起性空」的本質,不執取「有」,亦不執取「無」,以流變不停的心思去應對萬物生滅。
 
生命之所以有苦,乃是因為人誤執事物的常性,成了顛倒想。佛家最重要的綱維是「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諸行無常」指一切的事物都是緣起的,會不斷流轉,沒有永恆性。「諸法無我」指一切的事物背後都沒有一個實在的「自性」,亦即是「空」。但人顛倒了世界的「本來面目」,以為事物「有常」、「有我」,結果陷入漏斗般的人世不能出離,形成了種種的苦相。此亦即「有漏皆苦」。
 
在《維摩詰經》卷下,文殊師利菩薩與維摩詰居士的一段答問便說明煩惱與自我的關係:
 
(文殊師利菩薩)又問:善不善孰為本?
(維摩詰居士)答曰:身為本。
 
又問:身孰為本?




答曰:欲貪為本。
 
又問:欲貪孰為本?
答曰:虛妄分別為本。
 
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
答曰:顛倒想為本
 
又問:顛倒想孰為本?
答曰:無住為本。




 
又問:無住孰為本?
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以下疏釋其大意:
 
(文殊師利菩薩)問:善業和惡業的根源是甚麼呢?
(維摩詰居士)答:以生命形軀為根源。
 
因為人受五陰身,具「色」、「受」、「想」、「行」、「識」,方使人能行善業或惡業。




 
又問:生命形軀的根源是甚麼呢?
答:以貪欲為根源。
 
貪欲是親愛某事物的表現。當人起五欲,就是對「我」的生命有所執取,對這個「我」有所愛,於是人更堅定地認為五陰身就是「我」,是要好好保存養護的。
 
又問:貪欲的根源是甚麼呢?
答:以區分世界之差異為根源。
 
人一旦有識有知,就將世界萬事萬物分類。最基本的就是分成「我」與「非我」。由此,人就開始重「我」而輕「非我」。貪欲就是由此而來。
 
又問:區分世界差異的根源是甚麼呢?
答:以對世界之顛倒認識為根源。
 
人顛倒地理解世界,以為事物本來是「有常」、「有我」,而忘記了世界本相其實是「緣起性空」,是「無常」且「無我」的。亦因為有了「我」這一觀念,便開始執取事物要進行分別。




 
又問:對世界之顛倒認識的根源是甚麼呢?
答曰:以「無住」為根源。
 
一切事物本無自性,無所停住。因此,「無住」既能幻化世間萬物,又能還其真實本相。人一念迷執之時則成「顛倒想」,但若人一念覺悟之時,則「顛倒想」馬上能化作「菩提心」。所以,「顛倒想」本身亦無定常,全依人一心而化成,故以「無住」為根源。
 
又問:「無住」根源是甚麼呢?
答曰:「無住」就沒有根源了。文殊師利啊,一切事物本就是從這永不停息的「無住」中產生的。
 
一切法都「無自性」,所以沒有所謂「根源」。人從「無住」就化出世間種種,而覺者則從「無住」得到「緣起性空」的真實,所以「從無住本」就能「立一切法」。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