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想: 理想終歸是理想
柏拉圖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居然想出「讓哲學家來當皇帝」這一想法。但是,正如現在說人是「理想主義者」等如說他「想些有的沒的」一樣,柏拉圖的「理想國」顯然就只能是「理想」啊!現實那有哲學家能當上皇帝管理國家呢?要為國家尋求利益就肯定是一個世俗之人才能擔此重任。而一個只為「真、善、美」而生的哲學家又會管人民的世俗生活嗎?所以說,柏拉圖想得實在「太美妙」,「美妙」得根本不可能實現。
但是,為何柏拉圖會寫下來?試想想,柏拉圖是一位追求真理的哲學家,如果他明知自己的「理想國」有問題,不可能出現的話,他又怎會寫進著作呢?換言之,柏拉圖真的覺得自己的想法是真確,是可以實現的!
甚麼?他真的這麼認為嗎?是的,這與柏拉圖的「真理觀」有莫大關係。因此,我們就要倒後二千多年的時光,回到公元前的雅典,理解一下柏拉圖如何找出「真理」。
柏拉圖厲害之處就在於他發現了一個現象:現實和認知之間的差異。舉個例子好了,假如我現在叫你畫「一條線」,那你可能就會拿起一支鉛筆隨意地畫了一下。然後我再拿你這「一條線」走到街上問人:「你覺得這是一條線嗎?」你大概會挺確定,我問一百人,一百位都會回答說:「是啊。」
但柏拉圖就會問:「這明明不是線,為什麼人人都會覺得這是線呢?」柏拉圖很清楚,其實「線」是一維的 (容我借用一下近代才有的詞彙),是不會有「面積」的。但是,現實上的每一條線都有一定粗細,是有面積的。
如此一來,人們其實從來沒有在世上看過一條「真正的線」,又如何說那些「像線又不是線的東西」是「一條線」呢?柏拉圖於是就說:「人類有這種共同認知是因為背後有一種『永恆且真正的存在」。人類全體就是參考這『真理』而作出共同的理解!」
這就是柏拉圖著名的「理形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