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人都知道以上的故事,就是柏拉圖在《國家篇》(又名《理想國》) 中所說的,著名的《洞穴比喻》。說得上是「比喻」,我們就不要去考量甚麼合理性或是強行說「現實中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事」之類的話。我們反而應該問:「柏拉圖作為一位大哲學家。他到底想用這個比喻來說甚麼?」

很明顯,在比喻中最為重要,而且推動故事情節的就是那一個 (或者是一班) 囚犯。所以我們肯定是要弄清楚到底囚犯是代表甚麼。還記得我們說,囚犯們一生在洞穴中,於是把明明是虛假不實的影子當成最真實的事物。被外界的人嘲笑。

其實,我們,人就是柏拉圖水中的囚犯。我們像囚犯一般被太多世俗事物所控制,而且一生只在這個世界中遊走,絲毫不覺,也不思考世界的真實性。人們早就習慣將現世當成了真實的事物。

柏拉圖正是透過這比喻來告訴人們,要超越世俗事物和既有的法則,運用人的理性思考,不斷反思,一步步走出洞穴。雖然一開始會很痛苦 (就像囚犯們不願冒險走出洞穴,甚至走出去了還被猛烈的太陽弄得看不見東西),但最終我們會習慣新的生活,新思想,然後就能找到永恆的真理 (就是比喻中的那顆太陽)。

所以,洞穴比喻其實就是柏拉圖對「真理」的看法,更可說是西方哲學其中一分支 (形上學 Metaphysics) 的開端。但是,不知有沒有人覺得奇怪:「明明洞穴比喻是關於『真理』的討論,和『國家』這一概念沒啥大關係啊。為什麼要寫在《國家篇》呢?」確實,單單這樣看洞穴比喻是感覺和「國家」無關。但柏拉圖其實是借此來諷刺當時的雅典人民啊。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