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實驗,研究人員邀請了82名自願的實驗對象接受電擊測試,在電擊後他們需要辨別電擊的痛楚感。不同的是,一批參加者被告知在電擊後會立即安排服用每粒2.5美元的最新式止痛藥;相反,另一批則告知他們能服用的,只是市面上價值10美分的普通止痛藥。然而,其實他們獲得的止痛藥都是普通的空膠囊,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不過研究結果卻出人意表,「服用較貴止痛藥」的參加者,有85%認為止痛藥能有效舒緩痛楚;而「服用較平止痛藥」的參加者,只有61%認為止痛藥有效。
     70年代末期,歐洲的心理學家請來了20位志願者品嘗5款葡萄酒,然後作出評價。研究人員事前在每款酒上貼上5美金、10美金、35美金、45美金及90美金的定價。嘗酒過後,研究人員發覺參加者對於價格較高的酒會有較高的評價。表面看來,酒愈貴就是愈酣醇。不過,研究人員其實事先對這些酒的價格牌做了手腳。在這實驗中只出現了三款酒︰10美金和90美金同屬一支酒;35美金和45美金同屬一支酒;5美金的則為另一支。既然如此,為甚麼參加者察覺不到,指著90美金的說最好喝呢?
     2007年1月的早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朗方廣場地下鐵站(L`Enfant Plaza Station)奏起了一首又一首悅耳的音樂。一位身穿牛仔褲、戴著帽子的男士拿出了價值350萬的小提琴,站在地鐵站演奏巴哈及舒伯特的音樂。他是誰?他就是世界著名的小提琴音樂家約夏.貝爾(Joshua D. Bell),他當天正在參與《華盛頓郵報》的偽裝街頭藝人的任務。然而,在他傾力演出的45分鐘裡,1097名途人中沒有幾個願意留下腳步駐足觀賞,只有27人向他「施捨」,他總共「籌得」32美元的收入。但當他穿起禮服,走進波士頓歌劇院的舞台,演出的門票每張價格可是高達300美元的呢﹗
     以上種種的實驗,為甚麼會有這樣反常的結果呢?這都是由於我們的主觀印象造成的。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由於戰地的藥物供應不足,護士為傷兵所注射的止痛劑只是普通不過的葡萄糖。但打了這支「止痛針」後,傷兵的痛楚的確能夠得到舒緩。研究此種現像,畢闕博士(Dr. Henry K. Beecher)在1955年提出了安慰劑效應理論。畢闕博士發現有些時候,病人所獲得的治療其實是無效的,但因病人「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令病人的病患和痛苦得到舒緩言種錯覺。
     好的葡萄酒價值不斐,甚至珍貴得千金難求。當桌上陳列着不同價格的葡萄酒,其訂價必定是質素的反映,否則為甚麼能賣得這麼的貴呢?
     小提琴家約夏‧貝爾在富麗堂皇的大劇院內身穿禮服翩翩起舞的演奏起來,這情景固然是相當的吸引,觀眾們自然覺得表演者魅力非凡。但是,站在地鐵站演奏的約夏,沒有了端莊的禮服,沒有富麗堂皇的演奏廳,就算他演奏得多麼悅耳,也吸引不到途人的注視。
 =12.0pt    想想看,我們平日所花費的,又買了多少個假像給我們自己呢?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