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媒體興盛的時代,不少傳統印刷出版的機構、公司、刊物都增添了網上版,不管以網站、電子書抑或是Facebook專頁形式呈現也好,現今已經難以避免利用網絡傳遞訊息的命運。
 
講及籌辦《藝文青》雜誌,一來感於香港供寫手發揮的平台,多半以政治時事主導,這雖然是一件美事,讓年青人以至大眾能夠參與政治,但總有人寧願避於雅舍而不理世務,儘管,最後與政治始終脫離不了關係,因為就算要買包米填飽肚子,都關乎政治;所以本雜誌的文章除了牽涉時事政治外,焦點亦放在其他各項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題材,如文化藝術、生活逸聞、男女關係、電子科技、遊戲玩樂等等,在緊密接觸政治時,亦不忘關心其他社會、文化事務,此乃我們的宗旨。
 
二來,香港亦比較少文藝類的雜誌,雖然文化人、作家、畫家等香港不乏人才,而且他們亦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可是由於商業文化、流行文化的侵蝕,有時候不得而要向市場低頭而做一些較為大眾接受、有價有市的「口水作品」;而確實深奧難懂的書籍,多半對像是專業人士,又或是同一圈子的文人雅士,如此一來知識傳遞便難以遞及大眾,是以編者一行人便嘗試創作「老嫗能懂」而不致變成「口水作品」的作品,企圖將難以入口的一些文史哲等等的材料,混以一種流行、大眾的味道,試圖讓流行變得不平凡。
 
願諸君共同努力,使《藝文青》發亮發熱,作為一個新興而成功的傳媒平台,讓一班主編的「偽文青」蛻變為「藝文青」,共同推動社會文化事務。祝願各位讀者安康!

若蘭/
創辦與參與《藝文青》,其實並非一時興起,自古其實已有「黨」,不過聖人教誨:「君子朋而不黨」,結聚成群的難道不能稱之以為黨嗎?而宋書院、師生,以至創立「社」等等,都是凝聚文人,辦學、說理、授徒,是故《藝文青》的編輯寫手可視之為一個文社;一人計短,二人計長,多半時候都是團體辦事能力比個人要高許多,縱使文才捷思遠超陳思,博通天文地理能知古今,亦總不能一人撰寫太多稿件,文章經國之大業,寫作耗費心神太多,如超出自己負擔能力而勉強為之,恐怕有害身心,是故,《藝文青》乃集結眾人夢想、才思的一葉芥舟,隨著成長、磨練,終會變成鄭和寶船,希望各位讀者喜愛。





望日/
我已經好一段時間沒有在其他媒體發表文章了。這次承蒙錯愛獲《藝文青》邀稿,實在是我的榮幸。筆者定當盡萬二分的努力,助《藝文青》茁壯成長。
 
狄更斯在《雙城記》開首的一句話:「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用此來形容現今香港的媒體發展,可謂貼切非常。隨著網絡發展,今時今日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及作品,人人都可以成為內容供應者。然而正因如此,同時在主流傳媒壟斷及霸權下,要成功突圍而出卻比以往都要困難。即使內容再好, 如果無法吸引群眾眼球也只是徒勞;即使成功吸引注意,及後沒有不斷推陳出新的話,群眾也會很快厭倦而離棄。《藝文青》創立之時,正是處於這樣的時代。
 
因著這些原因,老實說,起初我對《藝文青》並不樂觀,只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加入。不過,當我看到一眾創作人的熱誠後,我也深受感動。一群年輕人,為了自己的目標不顧一切地奮勇向前、為創作出一個受歡迎的作品而共同努力,那份熱血深深地吸引著我。細心一想,我自己不是也在這個單一化的社會上,追尋著別人眼中不切實際的夢想嗎?
 
這個世界並沒有一條必定能通往成功的路。即使前人曾經走過也好,今日那條路也可以因環境改變而變得無法通行。人生路本來就是靠我們雙腳一步一步走出來,我 相信《藝文青》的創辦也該如此。無論成功與否,只要我們同心合力、放膽一試,即使結果有好有壞,我們總算無悔,也在創作路上邁進了一步。我期望大家透過 《藝文青》,除了消閒娛樂外,也能感受到一眾創作人的熱誠,從中得到啟發,去好好活出自己的人生。
 




《藝文青》正處於創刊期間,我們仍在摸索階段,同時亟需各位提供意見及協助宣傳。大家在此看到喜歡的內容時,不妨like及share一下,作為對我們一眾創作人的支持外,也鼓勵我們繼續為大家製作合適的內容。
 
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