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愛你的家人嗎?我愛。

你有恨過你的家人嗎?我有。

我從前會很恨很恨,可能的確是相見好同住難,一直到現在不再同住,加上年紀大了,對家人愛與恨的比例才慢慢轉變為愛大於恨。

我出生在一個華人思想下傳統的,重男輕女的家庭。小時候就被灌輸兄長比我聰明很多,醒目很多。

父母都會着我把最好的都留給他,每事都要讓着他,明明一同犯下的錯,受罪受罰的都總會是我,亦只會是我。





例如餐桌上只有一隻雞腿,總會被夾到兄長的飯碗上,一大條魚我永遠被吩咐吃魚頭跟魚尾,把魚身的肉全都留給兄長。

小時候不懂甚麼是重男輕女,到後來懂了,開始反抗,但慢慢也沒了那種要恨到入骨的感覺。

不是要自己接受這種觀念,只是覺得自己沒能耐改變父母活了大半輩子的觀念。

我的執着大概也是遺傳自他們,既然我這輩子都不會接受重男輕女,那又怎樣改變對立方的他們呢?

我能做的,就只有在自己這一代中止這種迂腐的想法,不把自己曾經的傷痛承繼到自己的下一代。





現在最多也只是與家人相處的時候有機會便調侃幾句重男輕女,去表明我的立場,也表達我從來都沒有接受過這種思想。

感情是矛盾的,我曾經覺得父母對我的不公平,是因為他們不愛我。覺得自己的出生只是意外,從來都不是他們的計劃之中。

又或者他們不是不愛我,只是他們的愛是有層次,有等級的。

愛我的方式永遠是建立在次一等的基礎上,愛得帶着他們那一輩的價值觀。

他們愛你,卻不一定懂得如何讓你感受到平等的愛。他們傷害你,卻從來不覺得自己有錯,甚至還會認為這是為你好。





覺得女孩嫁了出去便是潑出去的水,覺得把財產都留給家中那永遠不會缺錢的寶貝兒子才是正確的事。

嗯,所以我自出社會後也沒有交付過任何家用,只有在他們需要甚麼物資時便直接買過去。

反正我又不是圖將來能繼承到那一塊幾毫,寶貝兒子每月提供的金錢也足夠他們過得富足有裕,根本不差我的一塊幾毫吧。

如果恨的另一面是愛,那我同樣對家人也充滿愛。我也不確定這到底算傳統思想與否,我愈長大便愈覺得自己有責任保護自己的核心家庭成員。對比自己被外人欺負的不快,得知家人受到欺負我會更為憤怒。

年輕時,我總是希望家人可以理解我,為我打抱不平,站在我這一邊。

後來我才發現,無論童年如何讓我感到不公,無論他們曾經偏心多少,當世界開始對我的家人不公平時,我的第一反應仍然是保護他們。

曾經有一次,父母被推銷人員欺騙,買了一堆根本不值那價錢的東西,他們以為自己賺到,覺得買了便會令自己身體更加健康,開心得不得了。

當時我很生氣,覺得他們太容易相信別人,甚至有點埋怨他們怎麼這麼天真。我氣自己沒能阻止這件事,卻更氣那些利用他們無知純樸的心態來行騙的鄰居。





最後還是我去找對方理論,幫父母討回公道。他們不懂社會的險惡,但我懂,所以我不能讓他們吃虧。

有時候,這種保護的情感,甚至會大過自己的原則。父母常常對一些社會議題發表我無法苟同的言論,甚至帶着明顯的偏見。

但當外人批評他們時,我卻仍然會忍不住想要站在家人這一邊,哪怕內心知道他們的觀點是錯的。

這種矛盾,或許就是家人的本質吧。我們永遠都在嫌棄彼此、爭吵不休,但當真正需要站出來時,卻又會毫不猶豫地護着對方。

或者我對家人的愛並不代表要接受他們的一切,也不代表要強迫自己原諒所有過去的不公,即使永遠記得這些傷痕,我依然願意保護他們,依然不希望他們被外人傷害。

或許不像別人家那麼溫馨,也不一定表現在言語和擁抱裡,而是當家人需要時,永遠會有人站出來,替他們擋下一點風雨。

我不確定家人是否真正懂我,但這已經不重要了。我曾經覺得我對家人的愛與恨是矛盾的,如今卻發現,我的愛與恨是並存且交織在一起的。





有時候愛他們到恨不得他們能明白自己,有時候恨他們到還是會不自覺地愛着他們。

這大概就是家人的牽絆,怎麼也理不清,剪不斷,卻永遠在心裡。

願我愛的家人們永遠幸運。

楊穎姿 2025年 冬

告訴我,你的想法
留言跟我討論吧🫂

LIKE / FOLLOW / SHARE

圖片:@blackmoontravel
文字 : @blackmoon.diary





Like and follow if you interested the future wording
#theblackmoondiary
#關於楊穎姿反思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