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三國: 董卓之亂篇 - 第十二章 - 蹂躪京城
董卓之亂篇 - 第十二章 - 蹂躪京城
董卓自手握大權後,提拔了很多京城裡的才俊;他委任了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孔伷為豫州刺史,騎都尉張邈為陳留太守;至於跟他進京的西涼諸將,在官位安排上卻沒有受到特殊優待,大都仍是將校而已。
雖然誰都看出董卓在惺惺作態,卻不得不承認他有付諸實際行動。
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眾西涼將領,見升官沒自己的份,便懶得陪董卓演這場戲,不再對自己的賊性作任何遮掩;如果守在城門口就如錢從天掉下來,那衝入達官貴人的宅第搜掠,便像是找到地下的金礦!隨便一個富人家裡積存的金銀財寶,就可能多過整個涼州的庫存!
他們把這虜掠暴行稱為『搜牢』,而搜的不只是財貨,還有婦女。
一開始董卓還嘗試約束手下,但參與在其中的人實在太多,諸將互相包庇,對董卓陽奉陰違;但過了不多久,事情便惡化到董卓和李儒不能不嚴加處理的地步;皆因愈來愈多遭殃的富戶,都有家人在京城裡帶兵!
董卓本身在京城沒有任何根基,先前只是趁著宮廷內戰乘虛而入,現在則是純靠軍事武力來鎮壓,他的自家兵人數不到一萬,要牢牢控制這座大城,還須依靠京城原有的軍兵,假若搜牢激起兵變,董卓的統治便岌岌可危了。
董卓為此召開了一次全體會議;諸將到步時大都面帶喜色,董卓對此熟識不過 ── 豈不就是虜掠發財後的輕奮神色!
「董相國,大家都是在大漢皇土上掙口飯吃,為什麼這裡的人可以富到這個地步?還不是多年來搜刮民膏得來的;我們把這些不義之財充公了,只留下小部分給自己,大部分送回涼州,讓鄉親父老們過些好日子,豈不是在為你建立民望嗎?」
「……相國,你對京城的人再好,也是沒有用的,他們終究不會服我們,還是涼州的自家兄弟才信得過,你們說對不對?」「對呀!」「相國,只有涼州人是永遠不會背叛你!」
「對呀!非我族類,其心……其心必異呀!」
少了一個郭汜,在場中還是粗言穢語的,便只有胡軫一人;其他人不知是否因為來了京城一段時日,談吐竟然文雅了一點兒!
但搜牢帶來巨利實在是太誘人了,屯積在京城的財富讓不到一萬人去瓜分,那是十幾代人也花不完的錢!所以討論歸討論,只有少數人敢提出整頓軍紀,他們便是徐榮、張濟和他姪兒張繡、賈詡和李傕。
可惜的是,徐榮不是涼州人,說了幾句便不敢多說了;張濟年長,說話有份量,但也人老成精;張繡據理力爭,惹起了董卓和某些人的注意,但他在西涼軍中資歷尚淺;至於董卓最寄與厚望的賈詡,卻大多只是附和李儒的提議,沒有加上太多己見。
反而李傕的表現最出人意表,他除了擺出一副正氣凜然的模樣外,更不惜與其他將領罵戰連場。
董卓旗下的派系中,以女婿牛輔一系勢力最大,中郎將牛輔的直屬手下便是張濟與李傕郭汜等校尉,牛輔與郭汜去了河東郡討伐白波賊,那剩下來張濟李傕二人的意願便舉足輕重了。
也就是在這形勢下,董卓才能勉強與眾將達成一些約束協議 : 以後搜牢前會先查探清楚,以避過那些有軍方背景的富戶。
會議解散,賈詡對李傕報以欣賞答謝的微笑;而要數場中最失望的人,當然便是李儒了。
董卓一直對李儒言聽計從,行廢立,起用清流,為黨錮翻案平反,勢力日隆;但西涼軍每況愈下的軍紀,卻成了最大隱患,搜牢不能禁止,只會不斷激發原有勢力對外來勢力的反撲,發展到最後,很可能是全面內戰收場。
有一日,李傕和部下來到城南一處,對著街上一排的巨宅指手劃腳;李傕身旁是一位跟隨多年的心腹,李傕低聲道:「我走了,你們手腳乾淨一點。」心腹笑道:「放心好了,我剛才是親眼看到賈文和出了北門,才把李校尉叫來的;待會分好賬,我會親手把最大的那份交給你。」
李傕問道:「有沒有看到是誰跟文和一起出北門?」心腹道:「應該是張繡。」李傕失聲道:「甚麼!」心腹不明白李傕為何這麼大的反應,李傕沒有解釋,「我的那份先不用急著給我了,反正來日方長……這樣子吧,我的那份,一半也歸你了,條件是,有一天真的給賈詡發現了,你死也要說是你們瞞著我做的,做得到嗎?」
心腹聽得呆了,這個平素貪財的李傕,竟會對一個手下謀士顧忌至此。
參考文獻: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 》: 卓素聞天下同疾閹官誅殺忠良,及其在事,雖行無道,而猶忍性矯情,擢用群士……幽滯之士,多所顯拔。以尚書韓馥為冀州刺史,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陳留孔伷為豫州刺史,穎川張咨為南陽太守。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 》: 是時洛中貴戚室第相望,金帛財產,家家殷積。卓縱放兵士,突其廬舍,淫略婦女,剽虜資物,謂之「搜牢」。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 》: 卓以牛輔子婿,素所親信,使以兵屯陝。輔分遣其校尉李傕﹑郭汜﹑張濟將步騎數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