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他,也許能成為哲學家、科學家 |追悼屈原、先烈| 僅以本文追悼屈原。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楚昭王十年冬,吳國發兵三萬伐楚,楚國五戰五敗,首都郢淪陷。申包胥哭秦庭,秦哀公發兵救楚。

十一年六月,楚秦聯軍破吳軍於稷,楚國復國。 一百二十多年後,楚宣王、威王先後繼位,楚國再一次崛起。 

楚懷王打下了最遼闊的疆土,卻沒有完善的制度。 於是乎,楚懷王起用「他」變法,卻難逃命運。 

屈原名平,戰國中後期楚國貴族,與楚王同宗,一生為官清廉,正直不阿,卻被讒言中傷。 





當今世人只知屈原為後世帶來了一個端午假期,卻不知屈原一心為民卻報國無門、滿腔忠烈卻不得信任,內心是多麼無奈。 

他一生起起跌跌,歷經兩朝,兩度流放,才華洋溢卻懷才不遇。 丹陽之戰,楚國大敗,楚國士卒死傷八萬,屈原悲憤不已卻無能為力,寫下「九歌•國殤」。 

秦國發兵伐楚,楚懷王被軟禁,楚國失利,屈原幻想自己和百姓一起從郢都逃亡,寫下了「哀郢」。 

兩度流放,一生起伏,不得君王信任,他把滿腔憤恨,寫成了「離騷」。 

屈原流放後,徬惶於山川平原,一連向蒼天發問了上百個問題,寫成了「天問」。 





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成為了後世士大夫的精神。 

一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激勵著無數士人,與孟子的「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雙影襯托。 

一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開創了後世千年關心民間疾苦的時代。 

這三句,總結了屈原的思想。 

第一句是告訴讀書人要抱著「求索」的心,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達到「止於至善」的境界,同時也要學習各方面的技能,好好裝備自己,為家國天下計。 





第二句是告訴讀書人要堅守真理,面對「善」縱使有無數阻力,也要堅守信念,勇往無懼。 

第三句是告訴讀書人要為家國天下計,關心民間疾苦,施政要為民謀福址,不論身處何方,也要關心民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三句四十一字,把屈原的思想寫透了。 屈原的文學造詣奠定了他在楚辭的地位,他的篇幅佔了一半以上。 

他是個被政治家身份耽誤的哲學家。 假如他像孔子、荀子那樣招收弟子,說不定能深刻地影響後世,他在「離騷」的「求索」精神加上他在「天問」中一口氣問出上百個問題和他極高的想像力,如果能專心研究自然,說不定能在科學闖出一片天,甚至影響後世,說不定能讓工業革命出現在華夏大地,當然這只是想,已經是不可能的。 而屈原的性格,絕不可能放下百姓和楚國去探究真理的。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五月五日,屈原在覓羅江上一躍而下,楚國也在五十五年後滅亡,為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