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想: 三個「我」
我們很少留意自己,特別是當我們投入進行一件事情,往往就「連自己都忘掉」,除非有人問:「你在做甚麼?」不然你不會一邊做事一邊心想著:我正在做事。這樣是做不好的。同樣地,人們對「我」的思考都是如此。我們總是覺得「我」就是「我」,是一個整體來的。但實際又是否如此?「我」真的沒有分析的餘地?
佛洛伊德就告訴我們:「不是的。『我』其實有更深層的意義。」人們有時會不顧一切地追求自己的欲望,但有時又會很好的管束自己。這些在佛洛伊德的眼中其實是因為人偏向了不同的「我」所致。「我」有三種,分別是:「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佛洛伊德認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上談「我」的時候只是談「自我」,但人的內在卻還是有其他「我」在影響人類的思考。
那麼,這「自我三分」各自代表甚麼呢?佛洛伊德認為:「本我」服從快樂原則 (欲望)、「自我」服從現實原則 (平衡),而「超我」則服從道德原則 (社會)。再簡單一點來說,「本我」其實就是嬰兒 / 小朋友時期的自己,小朋友無憂無慮,只要肚子餓,不用等到午飯時間就能吃東西。這些其實全是人類人來而有的欲望,是千萬年生物演化而來的。一個人如果太偏向「本我」,他往往就會不斷追求欲望的滿足,不理會一切社會規範。
很明顯的,我們沒有太多這類的人。但為什麼我們縱有欲望都能很好的克制自己,使社會不致混亂不堪呢?正是因為「超我」發威。「超我」並非天生而來,而是透過後天社教化而來。「超我」就像一個「思想 / 行為檢測器」,它有著一個人內心所有道德 / 社會規範,並無時無刻監督人的行為。如果有行動超出標準,它就會提醒在做決定的「自我」:「喂,就算你很餓也不應該偷東西吃的!」這樣一來,「自我」就在「本我」和「超我」之間協調,並做出最合符現實情況的決定。
但是,「自我」不是常常心情好,能力高。假如人受到某些事情激發,往往就會使「自我」協調的能力變差,使心理出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