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想: 「必要」和「充分」
這次我們來談「條件」。
啥?第一句就聽不懂了?噢,這很正常。因為我第一次聽到的時候也毫無概念,完全不知老師在說啥東東。更可怕的是,老師一直在說例子,但我還是不太懂...
好了,到底甚麼是哲學家所說的「條件」?簡單來說就是「構成事物的條件」。例如,「生存」這事物的出現肯定是要有一些條件才能「生存」的,像「人的生存」就是要有「氧氣」這個條件,當然也要「水」、「食物」等等。這些就是「條件」(你其實說成「組成部份」也是可以的啦...)
平常我們對「條件」的認知大多就是「事件B背後有事件A出現,所以A就是B出現的條件了」。這種想法很正常,但哲學家可能生活太悶,就愛把「日常思考」都拿來再思考一遍。結果,他們就發現人們對「條件」的解讀不夠仔細。原來,「條件」有兩種 — 「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
這兩個名字不算很難說明。「必要」就是「一定要有」,而「充分」就是「有它就夠」。大家可能還不太明白,那再用另一個說法。「必要」代表「有B就有A」,而「充分」就是「有A就有B」。可能大家一聽覺得:「我靠,更聽不懂了!」別急,我們慢慢解釋下去。
「有B就有A」代表的是:有一件事B,如果B的「條件」有A這件事,而又假如B出現,那麼A就肯定會有的。這其實就說:「為了要有B,A是『必要』的。」因為B的背後總是有A的存在,所以A不在,B也不可能在了。但我又想問:「有B就有A是不是代表有A就有B呢?」
看一下可能會覺得:「不是嗎?」但再想一下,還真不一定啊!正如有「人」就有「空氣」,所以「空氣」對「人」來說是「必要」的,但有「空氣」不一定有「人」啊!所以哲學家就說:「空氣是『必要而非是『充分』的。」
也就是說「充分」代表A的出現能使B出現,而B出現也肯定有A的出現。這就是「有A就有B」和「有它就夠」的意思。假如「空氣」就足夠使「人」出現,那麼「空氣」就是「充分」的使「人」這件事發生的條件了。(現實當然不是了)
很多辯論之中,雙方都很可能忘記了這兩種「條件」,以致大家都覺得對方論點很強。但其實,人們日常思考中往往不著重細節,如果能清楚理解「必要」和「充分」的分別,相信不只是在辯論,甚至日常生活 (開會討論之類的) 都會有所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