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曾經勵精圖治過,也曾為國家求雨,親自走20里路求雨。


可是之後態度改變,他不再上朝。


如此明顯的態度轉變,是對文官集團的反擊和復仇。


早在萬曆九年,神宗一時慶起「臨幸」一位宮女,這不是什麼異事,天下女人都是皇帝的嘛。可是,這宮女竟然懷孕,生下了朱常洛。






神宗並非真心喜歡這個宮女,只是一時慶起。他喜歡的是愛妃鄭氏,其後鄭氏生下朱常洵,神宗便想立他喜愛的兒子為太子。



文官說:「不行,根據祖法,應該立長子為太子!」


「行,我要立就立。」






「不行!祖宗不可違!」


就這樣吵架了十五年。


最終神宗被迫立朱常洛為太子,同時也罷工報復。






「他媽的,我不幹了!」


同時或許還有其他因素,就是他身體真的多病,經常頭暈眼花。(又是食春藥和飲酒太多的後果)


神宗長達數十年不上朝,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只不過與明世宗不同,在世宗不視朝之時,權力真空,嚴嵩因而能上位。但終觀萬曆一朝,除早年的張居正外,再沒有出過一個權臣,也再沒有馮保之類的權閹。


原因是什麼?


因為明神宗一直牢牢地掌控著權力,對大臣或宦官不太信任的他,朝中小事他不理會,但大事他會理。






雖說,他不信任司禮太監,但在日後政府財困時,他卻用一班太監作為開礦太監,四出到各地徵收礦稅。


這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高淮,他是其中一人。


皇帝所派出的太監,簡單而言,就是皇權的伸延。


他們是直接奉皇帝之命,繞過所有財政機關,到各地收稅,背後代表的可是皇帝。


這種的權力,其實是很可怕,所造成的破壞力也大,原因是他們的權力建構於這個體制外,非常規,且具有特殊性。當權力是在整個體制之外,代表他的權力不受這個體制所限,甚至凌駕本身的組織。






即是代入職場而言,老闆派任一個「皇親國戚」到你的Team內,基於親屬關係,原本最高權力的team-manager也可能要受制於他。


所以,為什麼收取礦稅,對商品經濟繁榮的大明來說,是一場災難?


原因就是所用的人,權力無法在體系內得到制衡,這一班太監便容易貪贓枉法,跋扈飛揚,對地方事務胡亂插手,目無王法,任意妄為,弄得處處民不聊生。


事實上,這一班太監將大明開礦的大部分金錢都代入自己袋,例如山東的礦監稅使馬堂,
每年徵20多萬兩的稅,但上繳給神宗的只有7萬多兩。廣東的稅監李鳳,七年間上繳的只有36萬兩,但卻貪了5000萬兩,這不是個別的現象,而是整個國家的礦監皆是如此,「暗入私囊者什之八九」,每個人都貪去八九成,才上繳中央,當然包括高淮。


神宗這個措施,窮了國家,自己只拿皮毛,卻富了那群太監。






高淮在遼東的十年,徵稅甚高,同樣使遼東經濟蕭條,而且排斥異己,打壓不與他同流合污的人,不聽話的遼東總兵就罷免,遼東總兵馬林便因此下台,他又隨意打死官員,逮捕無辜的人。


因此遼東的軍兵逃亡不斷,軍變和民變四起。


而你說李成梁在幹什麼?


他與高淮勾結。


李成梁為官已久,當然深明官場之道,他知道高淮不能得罪,不是因為他是高淮,而是他背後的皇帝。






李成梁實在不是一個,會為不公不義而抗爭的人,因他要生存,多年的歲月也使他變得處事圓滑。



同時,在他第二次出任遼東總兵時,軍事上也再沒有什麼作為。


第一,是可能有關我們提過,他的私人武裝部隊受一定程度的損害。而且更重要,遼東的勢力已發生變化。經高淮十年的「整治」,士兵逃的逃,走的走,再經天災及戰亂等,遼東的軍力已消耗七七八八。


另一個原因是,他都老成這樣,你還盼望他像當年一樣,與你騎著馬衝鋒陷陣嗎?


不能,也不可能。


作為一個這樣高齡的人,我們只能用一個四字詞語形容他:暮氣沉沉。


一個暮氣沉沉的人,趨向保守也是合理的,只求安安樂樂完成職務,安享晚年。


只是可能太保守。


萬曆三十四年,李成梁以「太難守」為理由,將寬甸六堡八百里的土地盡棄。


寬甸六堡我們之前說過,在經濟上獲益甚多,而且軍事上扼控建州女真,人口上經多年發展,也有數十萬的居民住在此地。


盡棄,而且派軍馬把所有人趕回內地,多人不願離開,死者數萬。


這塊肥肉,建州女真不費吹灰之力便吃掉。


後來熊廷弼說,李成梁罪可至死,我也認為是。


李成梁一手創立自己的威名,同時一手將他摧毀。


他為生存,用自己的雙手在遼東打下一片天,其名字威震中原及四邦,同時,為生存,晚年為保全身而退,殺良冒功,勾結高淮,盡棄六堡。


他在人生最高峰時,極速腐化墜落。其實並不意外,這是人,人性本是如此。


再次說明,人真的不可信。


萬曆三十六年,李成梁被罷免。


萬曆四十三年,就是1615年,李成梁死於京師,終年90歲。


然後,在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正式起兵反明。


努爾哈赤的崛起,貌似有一顆幸運之星陪隨著。


雖父母雙亡,但他出生的時代,正是他最有機會的時代。


因為李成梁把一切的外族打殘。


這代表什麼?


代表努爾哈赤的對手,實力全被消磨,更有利他吞併四方部落,統一女真各部落。


女真阿骨打、蒙古成吉思汗都是經過漫長的統一部落戰爭,成功壯大,然後這股力量再也勢不可擋。


大概當時沒有人記得這段歷史吧。


這麼多年,李成梁從未對努爾哈赤發動過進攻。


努爾哈赤是聰明狡猾的人,一個會裝扮,懂得隱藏自己實力的人。


不斷向李成梁送禮,又不斷向大明上貢,同時表明自己的忠心。因此朝中上下,無人不信努爾哈赤是真心順服。



他真是一個狡猾至極的人,一個成功的人,就是會韜光養悔。


李成梁也相信努爾哈赤是一隻能用的棋子,是一隻忠心的狗,為大明守邊土。


只可惜,李成梁死後也不知道,他不是一隻狗,他是老虎,一隻野心勃勃的老虎。


努爾哈赤又剛好踫上明軍東征朝鮮打日本,遼東邊防真空,貌似平安無事的日子,其實努爾哈赤正是忙著統一女真諸部。


到努爾哈赤幾乎統一女真後,大明才發覺,這個人太強大,當想征伐時,已經不可能。


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起兵反明,攻入撫順、清河,擄去三十萬人。


萬曆四十七年,大明調動全國各地兵馬與海西女真及朝鮮聯軍,攻伐努爾哈赤。明軍採用極為不智的車輪戰術,一個一個補上送死,最終明軍喪師四萬,後金與大明於遼東形勢正式扭轉。


天啟元年,努爾哈赤攻陷遼東的政治、經濟及軍事中心-遼陽以及重鎮瀋陽,其後金、復、海等十四衛,數十萬人口盡落入其手中。


天啟二年,不費兵力盡取重鎮廣寧,遼西四十多座城堡盡陷。


翻讀明史,你會覺得努爾哈赤太多幸運;而明亡的事件上,又仿似無數的巧合導致。


而太多的巧合,會讓人質疑,這背後其實是否有原因?或許不是巧合,而是由眾多的因素所結合而成


有巴打問:「其實明朝是否注定滅亡?」在我個人的角度,沒有錯。


有一種看法,認為明朝的滅亡只是一種巧合,就是巧合地遇上小冰河時期,農作物失收’;巧合地遇上努爾哈赤的崛起,遼東盡失;巧合地炒了一個李自成讓他作反,又讓他逃跑不死,直闖京師。



中學雞時期,我經常放學後,找中史科的老師聊天,討論有關歷史的問題。


當時中學生的我說:「歷史的王朝滅亡,除被外族所滅外,大多好像都是因為運行已久,出現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無人有能力解決,或非一人能解決,當問題越積越多,又引生更多問題。積重難反後,最終,王朝則需要被傾倒,重新再來。」


之所以如此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因為其體制,大明帝國甚至整個中國運行千年的官僚體系。


張居正有嘗試過改變,可是他失敗了。


我相信,這眾多的巧合,背後其實有一條細小的線,明朝的滅亡實在有跡可尋。


遼東不乏邊將人才,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均是難得一見的人才,可是為何遼東仍舊不保?


軍事並非單獨是軍事。


這條細小的線,牽著的似乎是大明的朝廷。


從萬曆末年到南明,都仿佛讓人想引用聞一多的詩句:「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看他造出個什麼世界」


可惜這裡沒空間講,否則太難題,或許將來有機會。


在天啟元年時,努爾哈赤攻陷遼、瀋地區後,他作了一個舉動。
一個異常不同的舉動。


原本女真族習慣打敗敵人,把所有的財寶、人口擄走,就回到自己的老家。


這一次不同,努爾哈赤決定,遷都於遼陽。


遼陽,遼東的首府,漢人文化的地區。


他將女真族遷都至遼陽,已表明一樣事情,就是後金已不甘於山林野地,不甘於遼東偏遠之區。


望著西方大片的財寶、人口和繁榮的城市就在眼前,輕而易取......


城市,內陸。


遷都,代表後金取得遼東的統治權,同時更重要的是,我有意圖與你大明一爭天下。


這時,距離明朝滅亡還有23年。


我想起王昌齡的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可是李成梁已死,他早在第一次鎮遼後已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