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三回:
颱風温黛
 
 
吊頸嶺的生活,
雖然艱苦,但人情味很濃。
 
由於大家都是落難的同胞,
所以彼此之間有一份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情誼。




 
生活所須的日用品和食物,
很多都是由教會以及一些慈善團體捐贈的。
 
有些教會更加在區內興建醫院和學校,
照顧居民的健康以至下一代的教育。
 
而我,則繼續留在黎大爺家裡。
 
原來區內所有人都很尊敬黎大爺,




特別是之前的舊下屬,
經常有人帶著一些食物和日用品來孝敬他。
而每一次黎大爺都會婉拒,或者把禮物送給附近更有需要的老弱婦孺。
 
黎大爺懂得木工,
所以很多人找他幫忙修補木屋家俱等物件。
 
我一開始時是個被救起來的「病人」,
但後來痊癒了,
都覺得白吃白住有點不好意思,




所以便做我唯一能夠應付的事:
義務教導那裡的小孩一些科學及數學知識。
 

區內的人,
之前可能是大將軍、高官、大學教授、富甲一方的商人,
但來到這裡,
以往的身份都已經再不重要。
大家平起平坐,
為了這小區的幸福,
各自貢獻自己的才能和專長。
 
 
**********
 




1962年,民國五十一年,
即我來了吊頸嶺後大約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
 
 
颱風温黛襲港。
 
 
那是個香港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其中一次颱風。
 
海灣上驚濤駭浪,
暴雨令山澗變成了瀑布。
 
由於吊頸嶺位處於當風處,
區內很多寮屋和木屋一下子被強風吹走了。
 




幸好山上的警署及早通知村民作好準備,到安全地方暫避。
 
 
黎大爺的小屋位於山坡之上,
這次颱風造成山泥傾瀉,
非常不穩固,隨時都被風吹走。
 
所以他帶齊了所有的家當,
跟我一起到了鳴遠學校的禮堂避風。


 
鳴遠學校的校長是一名神父,
他十分熱心的照顧來到學校避風的所有居民。
 




隨著風勢越來越大,
來到那裡避風的人都越來越多。
 
大家瑟縮在學校的禮堂內,
聽著狂風和暴雨無情的打在窗戶上,
 
身處在這個堅固的禮堂內,
大家都在這裡,相濡以沫,
不禁感到一絲安全感和温暖。
 
 
 
那一晚在禮堂的感覺,真的很特別。
 





尤其是,它彷彿就是吊頸嶺居民生活的縮影:
 
外面世界的局勢變幻莫測,
共產黨已經佔據了整個神州大地。
 
但大家在香港這個英國殖民地的保護下,
都不用害怕共產黨會膽敢來到這裡,
可以在這個小城之內安身立命,無須擔驚受怕。
 
 
 
這次颱風之後,大家的心態,似乎開始有些轉變。
 
 
在温黛襲港之前,大家都以為國民黨政府會很快會接他們走。
 
但等了十多年了,
既不能到台灣,
又不能反攻大陸。
 
之後的路,誰都不能預知。
 
但現在唯一可以確定的是:
 
短期內,
大家都要被迫繼續留在吊頸嶺。
 
既然如此,
何不好好改善一下吊頸嶺的環境,
興建更穩固的房子,
使大家的生活舒適一點?

 
 
 
 
第二朝,温黛走了。
 
神父及學校的修女為大家準備了麵包和牛奶。
 
當大家都在吃早餐的時候,
有一位讀書人站到禮堂的演講台上。
 
「諸位,早安。
國定現在遭逢巨難,內戰導致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吾等苟存性命於亂世,
今天有幸聚首於此,已經是十分難得呀。
 
『吊頸嶺』此地,
雖然荒涼偏僻,但總算一個容身之所。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從今之後,
我建議『吊頸嶺』改名為『調景嶺』,
喻意『調整景況』。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望諸位珍重,
大家守望相助,堅忍自強,
他日定能絕處逢生!」
 
 
 
(待續)